《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代: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上片写景,开头两句,镜头由远及近: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高耸的青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清晰可见。古人写词讲究炼字,这里写树林的尽头,不用“尽”,而用一个变化剧烈而且分量很重的词“断”。林、山是静物,“断”“明”二字用在这里显得有点突兀,但符合实际,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突然出现以及与树林色调的反差,令人耳目一新。从词的下阕“斜阳”二字可知,“山明”的意思是在斜晖的映照下,山的轮廓分明。近处,茂密的翠竹像是要把墙院遮住,隐藏起来。这个小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树上蝉声四起,叫声乱作一团。池边的野草开始呈现出一派枯黄衰败的景象。蝉、衰草点明季节是夏末秋初。“乱蝉”“衰草”“小池塘”三个名词连成一句,简洁有力,简单明了地刻画出小院周围的景物。蝉声乱,声音嘈杂,以动衬静,写出环境的清静,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词人内心小小的烦闷躁动。
下片镜头转为由上到下,辽阔的天空中小鸟飞上飞下,是那样的悠游自在,然而词人却联想到自己扔处“待罪”之中,不能自由归去,实现“归去来兮”的愿望,顿生悲凉之感。青青荷塘,在这百花凋零之际,荷花孤然独立,略显孤单寂寥。这夏末的荷花,不正象征这词人的怀才不遇和孤芳自赏吗?飘来的幽幽荷香让这悲伤之人销魂不已。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二句,对仗工整,“翻空白鸟”和“照水红蕖”,一动一静,视觉和嗅觉结合,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香。“翻空”写出小鸟的活泼可爱,“照水”二次衬托出荷花的体态优美,顾影自怜。蓝天、白鸟、碧水、红荷色彩明丽而协调。总之,这两句有动有静,有香有色,不仅意境淡雅清新,而且透着勃勃生机。然而这些生机之外,却隐隐勾起词人内心的伤感惆怅。
雨后新晴,夕阳无限好,词人拄着藜杖,时而漫步在村舍外,时而停驻在古城边。日子过的清闲也不见得是好事,一片闲愁,烟柳画桥处,所谓其身则闲,其心则苦。然而这样的散步总能使人放松心情,排遣心中的郁闷。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天公是那样善解人意,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来一场好雨,又让词人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自己降下凄迷的“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意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彰显出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但也透露出词人的无可奈何。苏轼时任黄州团练副使,名义上是地方军事助理官,实际上是挂名的闲职再加“本州安置”,表示不得参与公事,近于流放。因而这句更像是词人的自嘲,以及对这种消极情绪的排斥。到了这里,词人内心那种抑郁不得志的愁苦又不觉溢于言表。
纵观全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词人内心的情感也随之流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而又内心矛盾的“仙人”形象。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4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