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有两件事是所有人都无法自己决定的。那就是:什么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在生与死之间,有两件事却是所有人都可以掌控的,那就是: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如何面对终将到来的死亡?也正是在这两件事情的区别上,伟大与平凡的差异便不可阻挡地突显出来。
面对突发的疫情,平日里默默无闻饱受诟病的护士医生们选择逆风而行坚守岗位,而那些整天买热搜上头条日日万众瞩目的明星们,此刻却又躲在哪里?何谓平凡?何谓伟大?一切皆见分晓。在生死危难关头,什么样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什么样的演技都经不起考验。
当死亡即将来临时,你会选择如何面对呢?从古至今,有很多伟大的人物用自己的方式作出了回答。正如宋代大文豪苏轼,在临终前他写下了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总结了自己的一生,细思之后令人潸然泪下。读懂了这首诗,也就读懂了苏轼的一生。全诗如下: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写这首诗时,苏轼已经是花甲之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大赦天下,年迈的苏轼得以从遥远的海南岛返回大陆,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苏轼和家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眼看快要到达目的地时,苏轼却因偶感风寒,自此便一病不起,不久就于次年的8月24日病逝于江苏常州。
在去世的前两个月,他们一家到达江苏真州。这一日,风清气朗,苏轼便在朋友的陪伴下到金山寺游赏。途中,他无意间看到了一幅自己年轻时留下的画像,顿时感慨万千。他望着画像,忍不住回想起自己一生所经历的坎坎坷坷,提笔写下了这首诗,道尽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整首诗秉承了苏轼一贯的“豁达”,以自嘲的口吻,将自己坎坷不平、连续遭贬的一生浓缩在三个词语“黄州惠州儋州”中。面对自己年轻时的画像,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其中,既有对自己已经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过往一生的总结,看似豁达的语气中隐含着丝丝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宋代诗坛,苏轼的诗风向来以“清新豪健”著称,独具一格。这首诗一开端便说自己“心似死灰之木”,言语间满满的绝望之意,似乎与诗人一向乐观旷达的性格很不相符。然而,联系到此时诗人的年龄、诗人的生平经历、诗人的心情,就会对作者这种心死之哀寄予深深的同情。
苏轼虽然天性旷达豪爽,但作此诗时他已年逾花甲,又刚刚从遥远的瞻州遇赦。回首往事,人生几经大起大落,遭逢无数失意坎坷,任诗人有再多的浩然之气,此时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壮志未酬发出长长叹息。苏轼毕竟也是个凡人,遭遇这么多崎岖坎坷,又恰逢晚年,难免也会自叹飘零,细思之后真是令人潸然泪下。
而后的“身如不系之舟”则进一步指出了自己一生漂泊不定,羁旅天涯的现实处境。诗作写到此处,一股难以言说的伤感悲哀之情充溢字里行间,令人读之泪下。可是,苏轼毕竟是苏轼,纵然身处暮年,纵然飘零一生,纵然颇多坎坷,诗人依旧没有失掉自己的洒脱豁达天性。他不会,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沦。
所以,在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中,诗人又成了后人眼中乐观旷达的“东坡居士”,一反前两句的忧伤情调,以自嘲的口吻来看待自己的人生失意。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那些官运亨通的时候,恰恰在被贬谪的三个地方:黄州惠州儋州。
这三个地方表面上代表了诗人仕途最惨淡的时期,但却也是诗人在文学上取得最大成就的时期。对苏轼而言,功名利禄就如浮云,得也罢,失也罢,都不能让他失却乐观洒脱的天性;失意也罢,坎坷也罢,都不能让他减却豪放本色。末两句,语带诙谐,自我调侃,笑中带泪,令人感慨万千。
写完此诗两个月后,苏轼就不幸染病去世了。一代文豪就此陨落,令人痛惜。但是,即便在临终前,诗人依旧用其不凡才华抒写了一首人生欢歌,庄中含谐。读之,让人击节而叹,极受感染。至此,一个可亲可敬可爱可叹的东坡居士便永远留在了后人心中。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