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梦留人睡(诗句出处和全诗赏析)

  1.原文及译文

  【原文】

  苏幕遮 怀 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蓝天上飘着碧云,大地上铺满了黄叶。萧瑟的秋色连着江中的水波,水波上寒烟迷漫肃杀苍翠。一抹斜阳映照着群山,蓝天连着水波。密密的芳草不懂人情,一直铺到斜阳照不到的山外。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的安睡。不想在明月夜独自倚靠在高楼上向远处望去,只有不停地将苦酒灌进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2.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 治家、文学家。

  明道二年(1033年)冬天,郭皇后不小心把仁宗误伤了。宰相吕夷简很早以前就与皇后有仇,这下宰相吕夷简就仿佛抓住了郭皇后的把柄,于是就协同宫内侍卫阎文应、范讽等人,竭力主张废除皇后。

  这个消息很快传了出来,朝庭里的大臣们议论纷纷,都认为废除皇后不合适,其中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

  但仁宗不见君臣百官,而且凡是准备去谏言的都被外放或贬或罚,无一幸免。范仲淹就被外放为睦州知州。

  康定元年(1040年),宋夏战争爆发后,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促 进作用。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被安排到新的地方去任职,在上任的途中逝世,当时年满64岁。

  宋仁宗亲 自为他书写碑额:“褒贤之碑”。后来又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所以后世称他为范文正公。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3.全词赏析

  上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上片描写秋景:湛蓝湛蓝的天,嵌缀着朵朵湛青的云;茫茫的大地上,铺满了片片枯萎的黄叶。那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中;浩渺波光的江面上,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下片“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下片抒情:开头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夜夜无眠,睡不着呀,除非有好梦进入睡梦中。独自一人登上高楼,望着明月而思乡。因为夜不能寐,所以只有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本想借酒消悉,不想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

  小结:这首词是作者在外做官,借用秋日的景色,来表达自己思念亲人和故乡的作品。这首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碧云、黄叶、翠烟、斜阳、水天相接的秋天江野的辽阔苍茫景色,触景伤怀,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故里的深情。词的意境开阔,气势宏大,但又柔情似水,细腻感人。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4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