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
”南宋辛弃疾《鹧鸪天》
解诗:
仲春二月,草长莺飞,是春天最美最清新的时光,比起早春的初寒料峭,二月是一年最美的季节。此时从海洋吹来的季候,带来了温暖湿润的雨水,而太阳回归,则带来了体感适宜的温度。这个月真是一切都好。
南宋的辛弃疾,41岁的他,此时在江西上饶做知县。从年龄上来讲,这是一个官员最好的年富力强的年龄,但是41岁的辛弃疾也足够的沧桑,此时他站在江西上饶的春天的原野,看着生机勃勃的大地。此时他将家人迁居到这里,因为20年来官场的见闻,让他深感自己施展抱负的无望。或者就是自己官场最后的一站。
关于他的故乡济南,他已经回不去了。自21岁起兵归宋以来,他离开济南是为了收复北方,但是他回到了宋朝,北方仍旧在金国的统治下。一把剑一把刀,等了20多年,虽然他从来都没有忘记,但是现实的风雨已经使刀剑布满苍苔。有心杀贼,无地回天。而且他刚直的性格,投宋的身份,让他在官场上举步维艰。
二十年足以转变一个人的思路。但辛弃疾的转变更像是表面的妥协。40来岁,还有一把力气,我能够做些什么,终不能辜负这生命吧,何况少年时代他比别人更早地看过死亡。他不能死,为了那些还在北方的人。那么就做一个农民吧,就按照一把力气,一腔豪情洒在土地上!
“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是2月的农村。田野上的柳树榆树还有桑树都已经发芽,而村庄里传来了这个季节生动的喜讯,家家户户的蚕种已经孵化。生生不息生生不息。辛弃疾比别人更喜欢这种生生不息的感觉。这种农村里农事的喜悦,让他暂时忘记了他自己的烦恼和坎坷。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这次他是在郊外来考察。那春天的平原,柔缓的山冈,无不披在蒙茸的细草里,那原野中,时而传出小黄牛的叫声,虽然低沉,却也是春天的味道。
打马走过,黄昏的太阳,沉静的春暮,那尚未成为绿荫的树梢上,有鸟儿归宿。那一两点晚归的鸟,让他想起自己。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辛弃疾是过来考察,便衣轻快,已经走了一天,看不够的山,走不完的路,但是并没有疲惫感。因为这是他熟悉的辖下的村庄。南宋在政治上虽然一塌糊涂,但是辛劳的人们,却创造了繁荣和富庶。在上饶的农村,不多远就有村庄,有村庄的地方就有酒庄。这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给自足,打动了辛弃疾。一向喜欢酒的他,这次也不能错过。更何况是这样的田园美景,是陶渊明的桃源。
说实话,辛弃疾比陶渊明厉害。陶渊明是后来公认的隐士,但辛弃疾却是一个将军,而且40来岁的辛弃疾,常常面临着前途无路的绝境。他比陶渊明更加的慷慨,然而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奈何。但是辛弃疾显然是一个有智商的人,朝廷昏聩,且那里面的位置有限。如果想报国,就算是在里面拼个你死我活,又能够得到哪些可以施展抱负的位置呢?
辛弃疾不是20年前那个一腔侠气,单马杀敌归宋的热血少年。血是热的,升迁的路却被堵死。而且因为他的慷慨,他的壮烈,他声名在外,反而优点变成了缺点。20年来,他终于明白了,他在民间是个英雄,他在朝廷的某些人眼中和心中是一个异类,不断的质疑,猜忌,打压。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这个城中的桃李也包括他自己吧。那里的天地是如此的小,政治的朝风暮雨,不是他不肯斗,不肯争取机会,他实在是明白了,没有机会。
不如归去。虽然是那么的不甘心。他一想起北方还在金国铁蹄下的父老乡亲,心口就隐隐的作痛。但是只要是活人,有生活才有继续。既然在仕途中无所作为,就让我做一个农民吧。至少那离我所爱的乡土最近,离我所爱的人民最近,离我自己的春天也最近。
我不是城里的风雨桃花,也不想再做了。离开南半山漫野春天的荠菜花,开着壮丽如潮的白色的花海,我不是陶渊明,我就是那生生不息的野草菜花,让我的慷慨和力量,洒向大地。
辛弃疾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人生在勤当以力田在先。”是四十一二岁的辛弃疾,放弃了官场。好在他已经有了归隐的准备,不过就是做个农民。虽然他的庄园极大,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地主。在考察了上饶的农村之后,他将家迁到了这里,并且身体力行地开始了农民的生活。他是真心地投入到土地当中。
只是他仍然在登高望远时,感到内心的澎湃,那是不可磨灭的往事,以及与生俱来的英雄豪气。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5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