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敦和睦(诗句出处和全诗赏析)

《座右铭》

陈子昂

事父尽孝敬,事君贵端贞。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

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

待士慕谦让,莅民尚宽平。

理讼惟正直,察狱必审情。

谤议不足怨,宠辱讵须惊。

处满常惮溢,居高本虑倾。

诗礼固可学,郑卫不足听。

幸能修实操,何俟钓虚声。

白珪玷可灭,黄金诺不轻。

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

言行既无择,存殁自扬名。

这首诗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与其说是座右铭,更像是一篇教我们为人处世的人生指南。

这首诗从事父、事君、兄弟、朋友、从官、立身、待士、莅民、理讼、察狱、谤议、荣辱、处满、居高、诗礼等方面,告诫我们该怎么做,确确实实的干活硬道理。

有几句是带有典故的,需要解释一下。

“郑卫不足听”,这里的“郑卫”指的是郑卫之音,即郑国和卫国的音乐。

为什么说郑卫之音不足听呢?

《礼记·乐记》记载: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倦。”又写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

《论语·卫灵公》中也说:“郑声淫。”

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地方音乐,音调与雅乐不同,儒家据孔子“郑声淫”之说,把郑卫之音看成淫靡之音。

因此,在唐诗中,就把郑卫之音用以喻指淫靡的音乐或不健康的文学作品。

这是告诫我们不要去听那些让人萎靡不振的音乐。

“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分别讲的是秦穆公和楚庄王的典故。

“秦穆饮盗马”讲的是秦穆公的马走丢了,被岐山脚下的农民捉得并分给三百个人一起吃了它。秦穆公手下的官吏把这些人抓了起来,想按照法律来处置他们。秦穆公劝阻说:“有德才的人不因为畜生而杀人。我听说吃马肉而不喝酒,就会伤及身体。”于是不仅放了他们,还给他们酒喝。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那三百人听说秦穆公被晋军围困,便拼死相救,来报答秦穆公的恩德。

“楚客报绝缨”讲的是一次楚庄王平息了叛乱之后,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大摆筵席。君臣开怀畅饮,直到天色已晚还没尽兴,便点上蜡烛继续喝。楚庄王很是高兴,让自己宠爱的许姬给大臣们敬酒,忽然一阵风吹灭了大殿上的蜡烛,有人便趁机扯许姬的衣袖调戏她。许姬很聪明,她没有声张,而是扯掉了那个人的帽缨,并告诉了楚庄王。楚庄王听后让所有人都摘下自己的帽缨,然后才点燃蜡烛。许姬既惊讶又生气,责怪楚庄王不替他出气。楚庄王解释:大家尽情饮酒欢乐,有人喝醉了做出了失礼的行为也是情有可原的,不能因此杀了功臣,那会让将士们心寒的。后来,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时被伏兵围困住,危急时刻,楚军的副将唐狡单枪匹马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楚庄王想要重赏他,却被辞谢了,原来唐狡正是那日调戏许姬之人,蒙楚庄王当时不杀之恩,今日拼死相报。

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自然是要我们要宽宏大量,多帮助别人,以后说不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再来介绍一下陈子昂的生平。

陈子昂,字伯玉。生于公元661,卒于公元702。他小时候就天资聪颖,但是却不读书,只想以后当个大侠,后来因为击剑伤了别人,便决定弃武从文。他苦心学习,钻研经史,用不了几年才识便超过了他的父亲。

18岁那年,陈子昂进京赶考,结果却落第不中,便回归故乡埋头苦学,三年后第二次应试,仍旧落第。

胸怀壮志不甘平庸的陈子昂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老汉在卖琴,便以天价买下,并与周围看热闹的人约定某一日在此试琴。

经过相传,那一日来了很多人,包括一些文人墨客。谁料陈子昂当众把琴摔了,并拿出自己的诗文让众人传看,结果陈子昂当日名满京城。

文明元年,陈子昂进士及第,他敢言直谏,受到武则天赏识。后又跟随建安王武攸宜奉命出征契丹,陈子昂多次直言进谏却不被采纳,反而被贬为军曹,壮志难酬的他在此期间写下了那首《登幽州台歌》。

三十八岁那年,陈子昂辞官归乡,本打算安度余生,却被武攸宜指示县令段简陷害,最后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陈子昂一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念上追求诗歌的风骨,主张诗歌的力量感,反对齐梁诗风的“绮迷纤弱”,被人们称为“诗骨”。

他这一生正如最后两句诗写的那样:言行都无可挑剔,不管生死自然会受到世人称颂。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5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