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中月如练(诗句出处和全诗赏析)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唐朝崔颢《七夕》

诗文漫读:长安城中的月亮,像素练样,流泻在千家万户的庭院里。

家家在这个夜晚,手持针线,乞巧拜月。

可是美女穿着美丽的裙衫,悬挂着晶莹的玉佩,

人间天上并没有相见啊

长信宫树木幽阴,夜晚更转向了幽深。

在皇家的玉阶金阁边,数着飞过的流萤。

班婕妤在这样的夜晚,惆怅无限

在三更夜里看着天上的牛郎星。

初衣解释: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尤其是唐诗,托拟汉代,绝大多数都是咏的当代,比如《长恨歌》中的“汉皇重色思倾国”,绝对是写的唐朝。

崔颢诗我们最常耳熟能详的就是他的咏《黄鹤楼》,“故人已成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开篇的大气让李白也惊叹不已。

那么崔颢的大眼光,同样在这首七夕诗的开头“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为我们展开了唐代七夕,最迷人的风俗,那就是在清朗的七夕的月亮下面,家家有着乞巧拜月的习俗。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日,现在叫做中国的情人节,实际在古代它是有两种含义的,第一种未婚的,是祈求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能为自己的人生和家庭带来幸福,第二个是爱情团圆的意思,在中国的古代爱情的描述相对的含蓄,更强调的是亲人爱人的分离与思念,而不像当代的西方的情人节,更多有追逐的意思。

七夕节与少女叫做女儿节,与成年人,是一种团圆和相思的节日。到了唐朝,是老少咸宜,普天同庆。

但是在汉朝,或者汉朝以前,七夕和乞巧的观点并不是像唐朝这么浩大,乞巧的风俗是由汉朝的宫廷流向民间的。汉朝的宫女,负担着宫廷服饰装饰的制作,在7月7日穿七孔针别在身上,这应该是一种职业生出的对织女的敬意。织女在天上织布,宫娥在皇宫服役。

随着手工业和纺织业的发达,女性的手工在社会中变得非常重要,女性在家庭中维持着家庭的运转,而七夕,就成了能够涵盖几乎所有阶层女性的一个节日。

唐朝诗人崔颢,写的正是盛唐的景致,在唐朝的七夕,才有着家家此夜持针线,拜祭织女,求得她的心灵手巧,又求的她的幸福团聚。

唐朝的七夕节是涵盖了宫廷和全民的,汉朝的七夕节则仅限于宫廷。

其实这首崔颢的诗,挺有意思的是,他的开篇写的是唐朝的七夕节如此的浩大,写的女子却是汉朝的班婕妤,一个人在深宫里,过七夕。

那么这个班婕妤发生过哪些故事呢?初衣简单的介绍一下。她是汉成帝的妃子,秀色聪慧,工于辞赋。而且她非常的美貌端庄守礼,汉成帝非常喜欢她,给她做了一辆车子,两个人同时出游,但是被这个班婕妤拒绝了。她说,我不想成为祸国殃民的宠妃。

但是有些事情如果你自己不去争取,也许事情的结果只会更坏。汉成帝之后有了赵飞燕姐妹,结果班婕妤备受冷落。皇后许氏因此在宫中设置神坛,一方面祈求皇帝好运,一方面诅咒赵氏姐妹,结果皇后被废。也波及到班婕妤,因为赵飞燕姐妹诬陷班婕妤参与此中,班婕妤说,这种事情我不敢做,也不屑做。然后她主动的请求伺候太后住在长信宫。最终在长信宫落寞离世。

但是她的才华和才名却流传到后世,说自己如同团扇一样,被皇帝弃置,恩情中道绝。

崔颢的这首诗就是写的班婕妤的,说她在七夕比牛郎织女还惨淡,因为天上人间并不相见。她在太后的长信宫里,寂寞的数着流萤,在凌晨的时候看着天上的星星。那牛郎织女的事,和她没有关系了。跟这种没有关系,却是惆怅的,她是被抛弃的女子。

实际上汉朝并非家家户户都会如此的看重七夕,但是崔颢用这样的比对,加重了班婕妤的孤寂。人间的喧嚣和愿望呈现的上升的态势,而她已经是落寞了。

其实我们许多读唐诗的人都知道,唐代诗人写宮怨,也多半是自托。崔浩本身少年有才,不到20岁就中进士,但他的人生也相对是高开低走,仕途毫无起色,度过了近20年的沉沦下僚的日子,他自比为班婕妤,也相当贴切。

他所留下的诗作品不多,但是中间有一种奇异的开阔与深沉,有一种全景式的描绘。比如这样一首七夕诗,让后世记得了盛唐时候的繁华风致,那是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5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