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
( 清) 姚鼐1
桐城派散文在后世的影响由此可见。桐城派游记 散文的垂范之作。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2。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3。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4也。最高日观峰5,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6。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7。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8,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9。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10,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11。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12,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13数十立者,山也。极天14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15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16。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17。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18。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19。少杂树,多松,生石罅20,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号惜抱。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代“桐城派”古文的代表作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三祖”。
阳:山之南。汶水:指大汶河,源于山东莱芜县东北的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阴:山之北。济水:源于河南济源西的王屋山,向东入山东。
阳谷:南面山谷。阴谷:北面山谷。
古长城:指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其南为鲁,其北为齐。古长城处于南北山谷分界线上。最高的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处。
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古称介丘岩,因可观日出而得名。相传西可望秦,南可望越,故而又称秦观峰、越观峰。
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齐河、长清:均为山东省县名。限:户限,指门槛,此处指长城像一道门槛。
丁未:农历二十八日。朱孝纯(1729—1784 ?),时任泰安知府。
磴:石级。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四十卷。环水:古水名。
崖限:像门槛一样的山崖。当道:挡路。
及既上:等到登上山顶。负:驮。烛:此处用如动词,照。“明烛”即照亮。徂徕:山名,在泰安城东南四十里。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计日为二十九日,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称晦,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没有三十日,故此日即除夕。五鼓:即五更,拂晓时分。日观亭:在日观峰上。
樗蒱:又作“樗蒲”,古代博戏用具,共五子,又称五木。
极天:即天边。
东海:泛言东方的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绛皜(h3o)驳色:颜色或红或白,斑驳错杂。绛,红色。皜,洁白。偻:脊背弯曲状,此处作俯身低首解。
岱祠: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庙,因泰山别称“岱”,故称。碧霞元君:全称泰山玉女碧霞元君,俗传为东岳大帝之女,主生育。
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656 至660 年。漫失:磨灭不清。
圜:同“圆”。
罅:缝隙,裂缝。
《登泰山记》是姚鼐同友人泰安知府朱孝纯同游泰山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描述了泰山的地理形势和深冬时节的景物特征,着重描述了在日观峰观日出的景象,用字省净,却笔致周详,其写地理,脉络分明;点胜迹,一无阙漏;述景致,则足见泰山的壮丽多姿,把泰山山高、景奇、胜迹多的特点一一展露无遗。在全文布局上,前半段的视角是由下往上,以见泰山之雄浑;后半段则居高临下,写出泰山之奇秀,颇得运笔如画境的布置之妙。
泰 山
泰山在山东省泰安市中部,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古代神话传说,天地万物之祖盘古氏死后,头部化作东岳泰山。民间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处五岳之尊的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是一座圣山。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历代文人墨客亦在此流连忘返,吟咏泰山的诗文辞赋汗牛充栋,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景观。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开始,汉代司马迁、张衡均歌咏过泰山。三国曹植有《泰山梁父行》,唐代李白有《泰山吟》《梁父吟》《送范老人归泰山》等,杜甫《望岳》为千古绝唱。宋代范成大有《日观峰》,金代元好问有《游泰山》。明清于慎行、宋濂、方孝孺、徐霞客、袁枚、任克溥、顾炎武、魏源等也曾登临泰山赋诗抒怀。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5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