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诗句出处和全诗赏析)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白话意译:

一场暴风雨,降落到幽燕大地上。大海之中,台风卷起,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海上的打鱼船,此时都被汪洋吞没了,看不见踪影,不知道它们飘向了哪边?

回忆往事,遥隔千年。想当初,魏武帝东征乌桓,返回时曾东临碣石,留下耀目的诗篇。如今又和当年一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只是改换了一个新的人间。

幽燕,是指古代十二州中的幽州,即如今的河北和辽宁一带。“幽燕”一词用到这首词里,就是指的北戴河附近的地方。

在这里,毛主席不说“北戴河”,而说“幽燕”,是为了表示这一场雷阵雨下得很大,覆盖的范围极广,这是豪放派词作者的用心之处。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在写毛主席在北戴河游泳时的所见所闻。雷阵雨降临的同时,秦皇岛外的海上还刮着台风,所以大海上才会白浪滔天。

台风卷起的巨浪是什么样的呢?没有海边生活经历的人,一般不太清楚。其实,大海是“无风自带三尺浪,有风巨浪势吞山”。

有一些专门介绍这首词创作背景的资料显示,毛主席是在“七级台风的情况下,下北戴河游泳的”。不过,当时的台风到底有多大,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首词的含义。

然后,第三、四、五句写“秦皇岛外打鱼船”到“知向谁边”,里面的“打鱼船”到底是什么,历来都有争议。有一种解释认为,这艘“打鱼船”象征的是新中国革命的航船。

这个理解的思路是这样的:新中国的革命,正走到了一个关口上,环境非常凶险,又遭遇了狂风巨浪。那么后续会怎么发展呢,让人有一些迷茫。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打鱼船”是象征当时中国正在开展的“合作化”运动,犹如在大海的怒涛之中,汹涌澎湃地向前发展。

也有人认为:这里的“打鱼船”象征渔民冒着雨出海,迎风斗浪的革命精神。但是在那种狂风大雨的天气,渔民出海是违背常识的。

所以,现在普遍倾向于认为“打鱼船”是毛主席在雷阵雨之前见到的,停泊在秦皇岛外海上的船。既然是一场阵雷,那么它肯定来得突然。

巨浪翻滚,眨眼间就把船只吞没了。那么,当时船上有没有打鱼的人呢?毛主席写这三句的意思,就是在表示他对船上渔民的关心。

毛主席借这三句诗,突出地表现了在狂风巨浪的环境下面,渔民所遭遇的险恶。同时,也借此暗示,在历史的巨浪面前,人类是何其地渺小。

普通的人,面对台风中的大海,总是会感到恐惧。可是在一千七百年前,三国时期的魏武帝曹操,却很喜欢看大海上的风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军北征乌桓。在当年的8月大破乌桓于白狼山,9月就胜利班师。毛主席词中的“魏武挥鞭”,指的就是曹操的这一次北征。

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创作时间始于1954年的夏天,但是并不是一次写好的。应当是直到秋天,差不多当年的9月才完稿。所以,词的后面会提到“萧瑟秋风今又是”。

时间正好跟曹操大破乌桓,凯旋而回的时间是重合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词的下半阕里,毛主席要表达的意思和曹操《观沧海》表达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因此,要理解《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必须要先理解曹操的《观沧海》。《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组诗当中的第一首。

毛主席这首《浪淘沙·北戴河》中提到的“东临碣石有遗篇”中的“遗篇”,其实指的就是曹操的这首《观沧海》。不过,不知道这两首作品之间关联的人,可能就不太了解这一点。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5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