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诗句出处和全诗赏析)

  原诗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唐 ] 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品鉴

  此诗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句,是全诗的总括,“儒冠多误身”,此句概括了全诗,很是凝练,与“纨绔不饿死”形成强烈对比,也是本诗用的突出手法。想想以后杜甫的一生,不受重用,忧国忧民,穷困潦倒,颠肺流离,“儒冠多误身”可以说概括了、预示了他的后半生。他怜苍生,可我们怜他的“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即使再穷困潦倒,他始终惦念国家人民,从此时开始,他再也没有改掉他的沉郁顿挫,再也没有丢掉他的气郁沉雄,留下无数诗史般的诗篇。

  第二部分回忆了自己青年时的豪情壮志,和自己的无比才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一生所愿,是本诗的高潮。他的抱负里,没有排挤,没有饥荒,没有战乱,人们各尽其才,人们民风淳朴 ,人们丰衣足食。这是唐代时大诗人#杜甫的中国梦#,至死的梦想,可到死也没有实现,而是漂泊而死,但即使那样他也没有改变过,他对自己的梦想的上下求索。至今让人动容,让人为他点赞!他也写出了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无比才情,也写出自己“立登要路津”的无比自信和远大抱负,和下文失意悲辛的十三载长安生活形成强烈对比,写出了自己不受重用的郁闷生活。#李白和杜甫# 从这时起,以后杜甫的诗篇里就没能再写出这样和李白一样自信的诗句了。谁说诗圣没有诗仙的才情和自信,这里就充分体现了。只是时代没有让他再自信下去,也反应出来他人生的巨大转折都和时代息息相关。他所处时代的不允许他把自己的一生所愿“中国梦”继续做下去,让人无比感叹他的忧国忧民,这可能也是他的宿命!

  第三部分写了他失意的十三年旅京的艰难和悲辛,这也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一句“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高度概括了这在#长安#的艰辛生活,一个“潜”字,道出了悲辛无处不在,换作其他字,都没有“潜”的震撼效果,此字还有无数隐藏的悲辛呐,不光表面的。

  第四部分写出了杜甫对离开长安的不甘心,写出了他对长安的眷恋,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这是他人生的又一巨大转折。他这一去,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一生的抱负就此落空了,但他还是每时每刻不思念她、怀念她、眷恋她,“每依北斗望京华”,这是后来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写的诗句,可以解读他此时对长安的感情,即使那时他“到处潜悲辛”,他依然怀念,因为那里承载着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和毕生所愿。可是他终究还是“白欧没浩荡”,那时他还有“万里谁能驯”的豪情;可后来呐,他只有“飘飘何所似”的漂泊,只剩“天地一沙鸥”般的孤独,让人唏嘘不已。可诗圣终究还是诗圣,他为国为民的情怀和抱负,至死不渝,至死无悔!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