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安石,这个颇具争议的北宋名人,到底是千古名相还是不过如此,我觉得实在不是三两句说的清楚,这也不是今天这篇文章要探讨的。就快立春了,但是春信未至,这个冬季依然主角是梅花,这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两首写《梅花》的诗,如果我记忆没错的话,王安石大概就写过两首咏梅花的诗歌,但是每一首都堪称经典,其中第一首相信今天很多五六岁的小朋友都会背: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千古名句,让人初读及感觉气度不凡,王安石用朴素的语言,并没有着力去写梅花如何,却给人无限遐想,让我们在每一个冬季,只要读起这首诗,就有身历其境质感。
但是这样一首诗的创作背景却并不是他春风得意的时期。在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富国强兵,进行全面改革。而反对者谤议不断,熙宁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王安石罢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此时作者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的地方,因此写下此诗。
王安石提出的东西,即使在今天恐怕都需要斟酌,我个人使用认为,贫富悬殊的问题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与其劫富济贫,不如让贫者开智,让社会更加包容和厚道,当然实际操作没有那么简单。
心灰意冷的他还能写成这样境界的诗歌来,实在让人佩服。已过知天命之年的王安石,经历了大起大落,其实内心更加平实内敛,而这个时候表达自己的情绪配合这首诗的意境非常妥帖,“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
“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态,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独自”,语意刚强,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中国古人写景写物,其实不会单独为写而写,一定要赋予它们品格和情操,这首诗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细品此诗,试想一下立在僻静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严寒静静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幽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而另一首《梅花》虽然同样入选今天的小学课本,但是比起前一首则稍显陌生。这首诗王安石是这样写的: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
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这首《梅花》开头一句完全套用了中国唐朝时期的诗人蒋维翰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春女怨》,其全诗是: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儿家门户寻常闭,春色因何入得来。”
蒋维翰生平事迹难以考证,全唐诗录其诗三首,分别为《春夜裁缝》、《怨歌》与《春女怨》,显然这首《春女怨》比起王安石的《梅花》要低了几个档次。
这首诗应该是“诗言情”的代表,它更多一份柔软,不是志向品格的铮铮表白,而是一种感恩感念的深情抒发。白玉堂前的那一树梅花,不知是在为谁开又为谁谢,年复一年,只有春风来怜惜,一年一度归来探望。
人生的意义是有人记挂,有人欣赏,不必多,懂你的一个就好。这是知己也罢,是红颜也好,你若拥有无比幸福。但是即便没有你也不能自甘堕落,所谓“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一个人自身有足够的底蕴和内涵,还怕没有欣赏你的人吗?
虽然聪明如王安石,也有落寞的时候,但是他内心永远有坚定的信念,这不正是我们今天很多人所缺失的一种精神吗?
两首《梅花》诗,可见人品,起码它们能经典流传,已经证明了其价值。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6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