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春天的时候,桃花开了,有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诗人为美貌的新娘吟唱一首歌,赞美新娘的美貌,送上衷心的祝福,愿新娘在新的家庭生活幸福。
人们常说,第一个把鲜花比做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把鲜花比做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把鲜花比做美人的,那就是蠢才了。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集。这一首诗就是其中最早用鲜花比做美人的诗。所以,它是“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诗的第一段,用桃花比喻新娘的美貌。新娘的形象充满着青春的气息。灼灼二字,将客人看到新娘时,眼前一亮的情景描绘得极为生动。
第二段,从桃花转到桃树的果实,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 ,希望新娘能够很快生下小宝宝。
第三段,诗人从桃树的果实转而描述茂密的桃叶,寓意着新娘将跟丈夫一起齐心协力建设新家庭。新的家庭将像桃树一样开枝散叶,如桃树一样繁荣茂密。
诗中用桃花赞美新娘,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如果一个家庭要幸福美满,妻子的作用十分重要。
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流传着很多妻子聪明又贤惠的故事。
在汉朝时候的河南,有一位叫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个妻子。古代姓名制度并不建全,很多男性的名字很随意,而很多女性连名字都没有,有关女性的记载也很少,所以这位乐羊子的妻子不但没有留下名字,连她是谁家的姑娘都不知道呢。
但这位妻子却非常的贤慧。
有一天,乐羊子出去办事,回来的时候脸上喜气洋洋,好像碰到了什么好事。
果然,乐羊子进家门后,悄悄把妻子拉到一边,从怀里掏出一块金饼,高兴的告诉妻子:“今天运气真好啊,我在路上捡到了一块金饼,看,用这块金饼,我们可以买好多东西!”
乐羊子的家里很穷,有这样的金饼,相当于发了一笔横财。
正当乐羊子期待妻子的表扬时,妻子却一点也不高兴,反而将乐羊子拉着坐下,劝解道:“我听说志士不会喝‘盗泉’里的水,清廉的人不会吃他人傲慢施舍的东西,何况是捡别人遗失的东西,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
乐羊子听了十分惭愧,就把这块金饼重新放回了捡来的地方。
回家后,乐羊子感觉自己的修为不够,决定离家寻找名师,好好学习一番。
过了一年之后,他回家了。
妻子迎了上去,问他学得怎么样了。
乐羊子拉着妻子的手说:“哎,我离家之后,老是想念你,所以……所以没碰到什么名师,也没有学到什么。”
妻子听了,推开丈夫的手,拿起一把刀,走到织机面前,说道:“这些丝织品是由蚕茧化成的,还要在织机上编织,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好不容易才会有一寸那么长,然后又要一寸一寸的积累,经历日夜的辛劳,才能累积成一丈一匹。现在如果割断织机上的这些丝,那所有的努力就会白废,它们再也不会成丈成匹了。这跟你学习也是一样的,你每天都要学到新的东西,这样累积起来,才能学业有成,现在你没有学成,中途就回来了,这跟割断这些丝有什么区别。”
乐羊子听了,非常的惭愧,马上回去继续学业,直到学业有成,方才回家。
因为妻子的贤惠,这才导正了丈夫的过错。娶了智慧的姑娘,家庭才能像桃树一样茂盛,充满生机。
而如果失去了贤明妻子的帮助,一个家庭就无法长久的兴旺。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陶答子的人,他被任命为地方官,治理陶这个地方。
陶答子在这里干了三年,结果在老百姓口中没有好的名声,反而家里的财富积蓄了三倍。他的妻子数次劝谏他不要顾着赚取私利,要为一方百姓谋福利。
陶答子没有听从。五年后,陶答子的任期满了。回家乡的时候,陶答子带了一百辆装满财富的车子。家乡的族人十分高兴,杀牛庆贺陶答子赚了大钱。
可是,陶答子的妻子却抱着儿子在一边哭泣。
婆婆很不高兴,说:“你这个样子多不吉利啊!”
妻子回答:“他才能薄浅却做到了大官,这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他做官没有功绩,只是积累钱财,这其实是积累祸害。当年楚国有个叫子文的人,他治理国家,自己家里很穷。但国家富裕,国君尊敬他,百姓爱戴他,所以他才能给子孙后代积富,他的名声到了现在还有人记得。可丈夫却不是这样,他贪恋财富,不顾后果。我听说南山上有一种黑豹,它们在下雨的时候能够七日不下山猎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爱惜自己的毛皮,所以远离雨害。而只有那些猪狗才会饥不择食,把自己吃得肥肥胖胖,最后只能坐着等死。现在丈夫治理陶地,家里是富裕了,可国家却穷了。国君不会敬重他,百姓不会爱戴他,这是我们要败亡的征兆,我请求带着儿子离开,逃避祸害。”
婆婆听了大怒,真的把儿媳妇赶跑了。
过了一年,陶答子被查出盗用国家的财物而被处罚,只有婆婆因为年纪大了,才免去了处罚。听到消息后,妻子带着儿子回到了家,担起了赡养婆婆的责任。
可见,一个家庭要想和睦兴旺,妻子的作用很关键,只有夫妻齐心协力,才能像诗里说的一样:宜其家室,宜其家人。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6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