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诗句出处和全诗赏析)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题解:

这是作者的一首应试诗,是一篇命题作文,是作者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在考场的一份答卷。据说当日长安刚刚下过雪,主考官信手拈来“雪”字,出了“终南望余雪”这个题目。

应试诗必须严格按照应试的形制去写。当时考官要求写六韵的五言排律诗。如果把上下句共十个字作为一句的话,就要有六句话,每句话末尾都要押韵,一共押六个韵脚,全诗就是六句话,六十个字。

祖咏参加考试,“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发自己的真情,描画心中的真景,很快就完成了这首只有两句话、二十个字的诗,交卷的时候,主考官提醒他“字数不够”,祖咏只回答了两个字“意尽”,便潇洒离场。

这首诗是《唐诗三百首》中唯一一首应试诗。

注释:

1. 终南:指终南山,属于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长安城的南郊。因有众多文人雅士在此隐居,如张良,鸠摩罗什,孙思邈,王维等,被后人命名为“隐士第一山”。

2.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3. 阴岭:北面的山岭。在中国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终南山在长安城南面,从城里看此山,看到的是山的北坡,背向太阳,故曰阴岭。

4. 林表:林外,林梢。

5.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赏析: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的北坡非常秀美,积雪融化,浮云在山间飘荡。

首句中一个“阴”字直奔主题,呼应诗题“余雪”。既然有“余雪”,说明在太阳的照耀下,山上阳面的雪已经融化了,残雪只在阴面,正是因为雪融见山,才显露出山之俊拔的形象,北面积雪未消,映衬的越发秀美。这是用对比的写法,开门见山,即呼应了诗题中的“望”字,又引出下句的“积雪”。

山下的雪已经消融,只有山上的积雪浮在云端。这一句中的“浮”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度和气象,王维在《终南山》中说:“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因为山势很高,气候变化多端,一山有四季,景色各不同。山下雪融温暖,水汽上升,高处云霭流动,烟岚四起,围绕覆盖积雪的终南山,如一幅水墨山水画。明明是云气在漂浮,作者却说“积雪浮云端”,更衬出雪花之灵动美丽。

起句就将诗题中望见的景致细细描摹,远景积雪浮云,气韵雄阔,中景残雪消融,光影流动。进一步引出了下一句的近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近处看到的是雨后天晴,阳光映照下的森林,异常明媚,夕阳西下的长安城增加了寒意。

作者在首句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末句首尾呼应,又回到了暮色四合的长安城,写法之高妙令人叹为观止。

傍晚的终南山,随着日影渐落,光线一点一点下移,亮度变暗,整个森林沐浴在夕阳之中,被夕阳照射的树梢,明亮而透明。光线穿过树林,将斑驳的树影投射在地面,明暗交织,非常有画面感。

化雪之后,寒气陡生,气温似乎更低了,随着夕阳最后落下,大地垂幕,整个长安城在寒暮中进入夜晚,这是作者最后的视线合拢,也是意尽之后最后晚钟。至此,终南山被夜色笼罩,什么都望不见了。难怪作者意尽交卷,拂袖而去。

整首诗二十个字,有山,有雪,有云,有林,这些景致随着作者的视野和光线的挪移,以及心中对终南山的眷恋,一气呵成,情景交融,呈现出诗中有画的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暮寒之中,有多少寒士需要阳光,有多少百姓需要暖屋,有多少疾苦无以诉说,有多少牵挂不言而喻。这就是“诗言志”的力量,也是作者悲悯之心的自然流露。

当然,祖咏最后还是被录用了,那是因为开元盛世确实需要人才,需要“诗赋取士”。遗憾的是祖咏入仕后,又遭迁谪,仕途不顺,一气之下,归隐汝水,和王维等好友隔空对诗,是为“吟侣”,传为佳话。

祖咏“以文常会友,惟徳自成邻”,仕途虽落拓,隐逸之风却高古超拔,他的这首五言古风诗,仅仅四句,却舒放自如,深情远意,如绘丹青置之《毛诗》中,几不复可辨。殷璠评价祖咏的诗作:“翦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足称为才子也。”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6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