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宋·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作者陈与义写诗宗杜甫、黄庭坚,属于江西诗派的一位重要人物。陈与义经历了南北宋过度时期的频频战乱,故而诗风有着浑厚苍凉之味,我们这里分享的这首《登岳阳楼》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作者为逃难流亡到洞庭湖畔,在精神与身体皆受摧残的情况下,作者登临岳阳楼而愁怀愈甚,便写下此诗。

在诗的开篇处,作者先介绍了岳阳楼的具体地址,同时也将登临时间点了出来: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岳阳楼坐落在洞庭湖以东长江以西,夕阳渐渐褪去,楼上的招牌一动不动显得是那样的寂寥。和其他的一些登临类作品有所不同的是,此诗在首联中并没有中规中矩地去交代事情的起因,而是直接将重点落在物象楼台上面来,单刀直入地对其展开描写。

如果论其角度的话,首联的裁剪是很“广”的,它从整个地理方位入手,进而再从大体的时间去捕捉,使得首联中的画面显得空旷悠远而又寂静苍凉。

洞庭湖与长江水拓开空间距离,夕阳为画面晕染了几分幽寂的色彩,而“帘旌”又从较为具体的“点”对画面中的苍凉空寂之味进行了烘托。这样一来,我们在看到首联中画面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沉郁寂寥的心情。专栏诗词写作精讲,带你玩转格律诗词作者:一号诗巷139币468人已购查看

作者在颔联中将自己拉入到画面中: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我”所登临的地方是吴蜀两国的分界线,在暮色欲浓时,徘徊于湖光山色之中。首联虽然点出了地点,但是它的空间很广,而颔联则在首联的基础之上将地理位置具体化,将人物清晰化,从而使得楼台与人物联系起来,也使得画面有了新的着力点。

登临类的诗作大多都会涉及到历史上的人与事,此诗也一样。作者在登上岳阳楼以后,想到了吴蜀两国争夺荆州的战事,当时鲁肃率兵驻扎在岳阳。这样的历史回想起来,让作者不禁感慨万千,但是他在诗中并没有明确写出来,而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关于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句“徙倚湖山欲暮时”就已经告诉了我们。

而作者之所以会想起有关历史,除了岳阳楼本身以外,还在于他所在的朝代的动荡局面。所以颔联借助历史,将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与产生的心情从侧面皆予以体现。

或许有很大一部分读者都在期待看到作者对岳阳楼的景色描写,然而作者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在颈联中,他将内容推进一步,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做出描写: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历经万里之遥,作者来到岳阳楼登高望远,三年多的苦难让他在独自凭栏时感受到了不尽的苍凉。

“万里”从路途的遥远程度体现了作者流离辗转的艰辛,“三年”又从时间的长久程度说明了作者奔波中的劳累与苦难,二者结合,非常具体而又全面地将作者的流亡形象、悲惨遭遇与艰难处境刻画于纸上。

从情感色彩来说,诗从开篇到颈联的推进,没有一联不集中于“苍凉沉郁”这一韵味之上,这就是“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彰显。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最后一联为情感的升华处,头发花白的诗人在风霜之中登楼吊念古人,看到那一片老木和无际烟波,让他感觉格外悲伤。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6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