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诗句出处和全诗赏析)

晚唐诗坛,出现了一对“双子星”。一个是情诗圣手李商隐,还有一个是风流才子杜牧,世称“大小杜”。李商隐的痴情只是写在诗里,而杜牧的多情却是落在了花丛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小杜的多情令人瞪目。

然而这样的杜牧却在40多岁时,写下了一首家喻户晓的“亲情诗”《清明》。全诗无一生僻字,却成了清明诗中难以超越的经典,后来苏轼将它写成过宋词,也败下阵来。但是这首《清明》你真的读懂了吗?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虽起源很早,但是在唐代才被列为国定节日,而后才演变成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虽是个祭祖扫墓的节日,但古人眼中这却并不是个伤感的日子。这一天大家会结伴踏青,会放风筝,闺中女子会荡秋千,玩各种结草的游戏。但杜牧这首诗却写得异常凄凉,特别是“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更是令人断肠,对此的唯一解释就是:不是行人在伤心,而是他自己在伤心!

此时40岁出头的杜牧身在池州,所以就有人就此认定杜牧此诗是在思乡,认为这首诗写的是亲情。其实不然。杜牧从来就不是一个恋家的人,此次外放池州虽是被贬,但出京本就是他一生的愿望。他曾多次请求外调,这一点史书是有记载,而且杜牧平生也并没有写过思乡之作。所以这首《清明》写的并不是亲情,而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因为写此诗时他还有一个未赴的10年之约。

当年只是幕府门客的杜牧游玩湖州,认识了一位民间女子,二人情投意合,但对方家也并非小户。当时杜牧与其母订下了一个10年之约,表示自己会在飞黄腾达后来娶对方。而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杜牧在官场并不得志。这次被贬的池州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省池州市,距离湖州不到300公里,此时距10年之约还有4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在这个春雨纷纷的时节,看着路上的民间男女都结伴游玩,杜牧想的是心中的那位姑娘。思而不得,所以借酒消愁,只是那牧童在烟雨蒙蒙中指的杏花村里没有他心中的人。

那么杜牧为什么不即刻去找对方?因为他是被贬之身。事实上,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杜牧一直请宰相周墀帮自己调任湖州刺史,只是朝廷一直没有答应。在写完《清明》后的第4年,杜牧终于如愿出任湖州刺史。无奈的是当他再见姑娘时,对方已嫁人三年,早为人母。于是他无奈地写下了一首《叹花》: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籍,绿叶成阴子满枝。

4年前的“杏花村”,4年后的“叹花”,杜牧都是为这位不知名的女子所写,这是杜牧爱得最深的一次,也是他最无奈的一次。在那个雨纷纷的清明,杜牧不是风流的樊川居士,而是一个深情不已的痴情种。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6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