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箫声动(诗句出处和全诗赏析)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里,有许多慷慨激昂的作品,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以及前面谈过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都是。但是他的作品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他的豪放激昂的作品固然振奋人心,而婉约含蓄的也同样出色动人。如《摸鱼儿》和《青玉案·元夕》就是。

《青玉案·元夕》写正月十五夜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是写灯火之盛,像那千树开花一样。“星如雨”,形容满天的焰火。作者既描写了灯火的繁多,也描写了观灯者裙屐之盛。在观灯的人群中,有些人乘“宝马雕车”,服饰华贵。有些女人头上戴着“蛾儿”、“雪柳”等装饰品,一边观灯,一边盈盈笑语。但是这些都不是作者所要寻找的人。

“众里寻他千百度”是说在人群中找了“那人”千百次,仍然找不到。联系上片“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二句,知道已整整找了一个晚上(“玉壶”指月光)。作者在前面用了许多笔墨渲染环境气氛,而最后只用几笔勾画出他所要找的那个人的形象和性格。尽管灯市这样闹,看灯的人这样多,但是在这热闹人群中没有“那人”;在最后偶然回头的时候,却发现“那人”站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到此我们才知道,前面所写的种种热闹的气氛,都是反衬之笔,都是为这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性格而服务的。

这首词全首写灯火,但一直不肯轻易放出“灯火”二字,只用“花千树”、“星如雨”、“鱼龙舞”等等譬喻字面来暗点,直到最后一句才点出它,却又是在写那个主要人物时附带点出的。这种不平凡的手法,也能加强对读者的印象。

又,这首词主要是写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形象,在花间派以来的文人词里,是很少见的。所以作者郑重地用了两层比衬手法来描写她。词的开头写灯火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性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和戴着“蛾儿”、“雪柳”的妇女,对“那人”也是反衬。全词十三句,用作反衬的有九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四句。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杜甫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是把“佳人”放在冷落的“空谷”的背景上来塑造,辛弃疾这首《青玉案》,则把“那人”放在火树银花的元宵佳节极其热闹的背景上来塑造。背景有冷热的不同,而美人的高标则是一致。这也是这首词可注意的艺术手法。

说这首词主要是写一个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那还是表面的看法。作者在政治上失意的时候,有许多作品,大抵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里的“那人”形象,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这词编在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里,甲集编于淳熙十五年(1188),可知这词必作于淳熙十五年之前。淳熙十五年,作者四十九岁,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六七年了;这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梁启超说这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很可信的评语。彭孙遹《金粟词话》以“秦周之佳境”评“蓦然回首”三句,那还只是艺术手法的欣赏,并不曾接触到它的思想感情。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6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