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题中的“宣州”位于安徽,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朓曾在此做过太守,人称“谢宣城”。
后世很多人因慕谢朓之名来到宣城,例如诗仙李白,就曾七次踏足宣城,并写下了很多缅怀谢朓的诗歌,“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当然,宣城之所以对李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除了谢朓,还有那秀丽的山水风景。
城东面有一条名为“宛溪”的河流穿城而过,谢朓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写的便是宛溪。
东北方向,还有一座名山,就是李白笔下的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城中坐落着始建于东晋的永安寺,玄宗年间更名为“开元寺”。
公元838年,杜牧出任宣州团练判官,任职期间多次到开元寺游玩,登楼赋诗,这首七律便是其中的代表。
诗歌首联总写诗人登临所见所感。
六朝繁华早已成为过去,诗人登上高楼,目之所及,荒草丛生,只有那天高云淡的秋日景象,古今不变。
金陵(南京)是六朝古都,而宣城位于苏皖交界处,与之相去不远,再加上开元寺也算是六朝遗迹,诗人以此起笔,沟通今古,盛衰之感油然而生。
接着的颔联,描写的是水阁附近的山水人情。
巍峨挺拔的敬亭山耸立在宣城北郊,远远望去,一片青翠,时时可见飞鸟出没。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而居,人们的狂歌与痛哭,回荡在那潺潺水声中,随着岁月而流逝。
前一句的“鸟来鸟去”很好理解,是写飞鸟翱翔在那一片翠绿山色中。
令人费解的是“人歌人哭”,《礼记》有言“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后世多用此来形容喜庆丧吊,这也代表着人由生到死的过程。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人事却几经变换,就像杨慎《临江仙》中所写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接下来的颈联两句是备受后人推崇的千古名句。
深秋时节,连绵的秋雨,仿佛给千家万户挂上了一层门帘;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掩映着楼台,微风吹过,传来阵阵悠扬的笛声。
原本,深秋暮雨该是很凄凉晦暗的场景,但诗人却以“千家”营造出了一种极其广阔的意境。
而紧接着的落日风笛,又让整个画面变得明丽而生动。
“千”对“一”,“雨”对“风”,相映成趣,短短14字便将宛溪的深秋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见诗人笔力不凡。
最后的尾联,以范蠡归隐五湖的典故,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范蠡本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曾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并大败吴国,功成名就后,为避免“狡兔死,走狗烹”,乘一叶扁舟,逍遥于五湖间。
功成身退,徜徉山水,范蠡也因此深受后世文人追捧,“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六朝的繁华早已化作云烟,世事变迁,风景依旧,所以诗人才会艳羡抛却功名利禄,逍遥于五湖间,尽享山光水色的范蠡。
《网师园唐诗笺》评价这首诗“三四无穷寄慨,五六写景处,可以步武青莲”,《一瓢诗话》则认为此诗“直造老杜门墙”。
众所周知,杜甫的律诗写得出神入化,杜牧这首七律无论是对仗方面,还是写景造境方面,都展现出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至于李白,写景是出了名的自然飘逸,浪漫唯美,诗中颈联“鸟去鸟来山色里”,灵动飘逸,颔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朦胧而明丽,这三句写景,将宛溪的山光水色描绘得宛在目前。
所以综合来看,水平直追李白杜甫,这样的评价倒也不虚。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