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句千古名句出自大诗人杜甫,也许是因为杜甫的名诗名句太多了,所以这一句千古名句很多人就不是太清楚是谁作的了。
这句话出自杜甫的《偶题》,《偶题》全诗如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后贤兼旧列,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
永怀江左逸,多病邺中奇。騄骥皆良马,骐驎带好儿。
车轮徒已斫,堂构惜仍亏。漫作潜夫论,虚传幼妇碑。
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经济惭长策,飞栖假一枝。
尘沙傍蜂虿,江峡绕蛟螭。萧瑟唐虞远,联翩楚汉危。
圣朝兼盗贼,异俗更喧卑。郁郁星辰剑,苍苍云雨池。
两都开幕府,万宇插军麾。南海残铜柱,东风避月支。
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稼穑分诗兴,柴荆学土宜。
故山迷白阁,秋水隐黄陂。不敢要佳句,愁来赋别离。
这首五言排律《偶题》,作于大历二年(767)秋夔州东屯芧屋。是诗人继宝应元年(762)在成都草堂作《戏为六绝句》、大历元年(766)秋夔州西阁作《解闷十二首》之七后,再以诗论诗之作。全诗四十四句,综合诸家之说,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1句至20句;后部分,21句至44句。
前部分,谈诗学源流和创作经验以及叹诗之莫传。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赏析及随感
文章是传之千古的事业,而其中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知道。表达杜甫晚年对诗歌创作的见解,带有总结性质。所以 王嗣奭《杜臆》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而此篇乃其自序也。”上句“千古事”是指留传久远,关系重大,如同 曹丕说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句“寸心知”是说对于文章,作者本人的理解感知最为明白。这两句诗虽是以议论入诗,但对仗工整,语言高度概括,而且 切中肯綮,含蕴丰富,很有哲理性。
阅览古今中外各种典籍,我们会发现文章的确是可以流传千古的大事,但文章中最本真的情感和思绪恐怕只有作者自己心里才知道,其他人只是尽可能用想象去模拟,用情感去体会。流传千古,当然不仅仅指的是那些经过历史检验出来的经典,也包括文章本身可以伴随着历史时间保留到现在甚至保留到很远的将来。
前者就文章的价值而言,后者就文章的流传而言。如果把文章看着是神圣的“千古事”,历史上的大家则不敢轻易动笔,因为带着敬畏的心态欲练就经典是巨大的压力。如果把文章看做普通的“寸心知”,那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去写作。但是,“千古事”和“寸心知”不是对立的两极。你以“千古事”的心态去写作,作品亦有“寸心知”。你以“寸心知”的心态去写作,亦可情到九霄,动魄心灵,终成就了“千古事”。以“寸心知”的普通心态去开启你的写作,不要为写作设置任何障碍。你应该这样想,即使写作效果欠佳,至少记录了你一时一事一心情,可供以后翻阅和回味。写作过程应带着“千古事”的神圣心态,认真思考、审慎运笔、反复修改,写作才会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发能力,或许也成就了“文章千古事”。
关于读书和读书的状态,《礼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然后知不足”。在写作过程中,怎样把文章从一般修改为较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好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还是改出来的。对于写作而言,我感觉到“独作而无友,亦孤陋寡闻”,“只有多交流然后知不足”。只有相互交流才能让彼此的写作大放异彩,这是只有在写作过程中自己才能意识到的。其实,交流更是源于对孤独的恐惧。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已经丧失了面对面的交流能力,特别是丧失了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沟通。我身边有许多优秀的朋友,每当我与他们交流时,他们非常愿意交流,也很享受这个交流。我与很多人交流,感觉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体会到他们交流后有人理解和共鸣的愉悦。但我们都会发现得到,身边有主动交流意识和行为的人少之又少。孤独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孤独容易演化成冷漠,冷漠了就会拒绝他人和外部世界。一个人一旦心灵阻挡东西流入,那慢慢地只能变成空心人。个人冷漠会变成空心人,国家冷漠则会把国民带到万劫不复。所以,只有温暖才能救己救人。温暖源于心与心的相互感知和交流,交流最好的途径莫过于写作。
尽管我们必须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目前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更需要记录和保存我们难得的思考。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现代社会,我们会发现,那些朝代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物质的极大丰富,更为重要的是有一大批独立思考者,这在先秦的“百家争鸣”时代非常明显,魏晋的“竹林七贤”,或者后来北宋的文人士大夫苏轼等人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中,看到的对时代、国家、人性、人生的独立思考。像明朝这样的时代,文人不敢发声,他们隐迹山林,以无关痛痒的诗人书画聊以自娱。
我们现在返回去看看,明朝留给我们什么东西,朱元璋尽管可以骑马定乾坤,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有时候我们会苛刻前人,国家混乱为什么不奋起救国而是隐蔽山林,人性没落为什么不奋起直呼而是集体失语。那我们也试着想想,千百年后,人们会不会也指责我们做得不够好。他们会不会说,在这个万马齐喑的时代,难道真的没有思考者了,难道迫于权威就真的不敢思考了。有时候我突然感到很恐慌,感觉到深深的孤独。但把自己置于整个历史时空之中,又感觉到“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开阔。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发现唯有思考并记录下思考轨迹,方能不负历史和未来的人,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写作。虽然不知道我们的写作会带来多少实际效果,但最起码后人知道我们是在思考的。而且,对于我们本人来说,就算不能让文章成为“千古事”,但起码也能“寸心知”,有记事录心的功能。
我们应该以写作为中心,以阅读为支撑,一切成果通过写作来呈现。使写作成为活水源头和可持续。写作犹如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你的阅读基础和个人经历就像土壤。 若是没有大量的阅读和个体的人生经历,那写作的种子不会凭空发芽。如果在好的土壤上种上写作这颗种子,那它会有着巨大的生发能力。当然,土壤也需要个人的精心培育。若只读书,不思考,那就是被书读了。若只经历,不总结,不反思,那只能是干煸的简历而已。以上两种情况,土壤将失去肥力,无法生育写作的种子。培育好土壤肥力,埋下一颗种子,平时用心经营,那写作之树最终将会茂如苍天。那平时如何经营呢,就是要自我交流,自我交流则自我生发。与他人交流,则通过他人让自己生发。
写文章是很好的事,他会让你源源不断地生发,最终变为枝繁叶茂的大树。文章常写常新。日复一日地过着同样的生活多没意义,只有不断的写作能让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新”会扩充了我们的生命时空。
只学不用,那学有什么意义?读书是读书,我是我。学术是学术,我仍是我自己。我不得不说这是在浪费生命。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读清醒了,练就了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成为书的奴隶。只有学以致用,以自己的存在状态来检验所学,以所学来充盈自己的存在,那才是有价值的。写作,反应出你所学的效果和对自己的认知程度。除此之外,通过写作,让自己的思考更加系统化。通过写作,可以把你的所思所想和精神力量展示和传递给他人,这才是为最宝贵的财富。“独立思考,自由精神。”是我们永恒需要保持的精神支柱,谁也不能保证我们能平静地度过此生。唯有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练就独立思考能力和自由精神,即使遇上任何艰难困苦或人生险阻,我们也能看得远,站得稳,对得起自我和历史。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7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