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贾岛(原文 及赏析)

作者贾岛,字阆(làng)仙,一作浪仙,自号“碣石山人” 。唐代诗人,人称“诗奴”。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曾经因为一句“落叶满长安”而苦思三年,后来在渭水边忽有所感,才吟出“秋风吹渭水”的诗句来;还曾因为“推敲”两字冲撞了韩愈的车驾。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遂州长江县(今遂宁市大英县)主簿,故称贾长江。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贾岛一生穷愁,苦吟作诗,其诗多写荒凉枯寂之境,长于五律,重词句锤炼。与孟郊齐名,后人以“郊寒岛瘦”喻其诗之风格。贾岛的苦吟,实际上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苦工夫。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用心推敲修改。但是到了他写成之后,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由此可见,所谓苦吟只能是从作者用功的方面说的,至于从读者欣赏的方面说,却不应该看出作者的“苦”。作者用功虽苦,但却在“苦吟”中找到了欢乐,而且是乐在其中。同时,他的诗也给读者带来,很多美的享受。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但无从考证。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加到的这首《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题目,已经交代清楚了整个主题。去拜访隐者,却发现隐者不在家。诗题目首先向我们表明了是一首叙事诗。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由此可见“松下”是“隐者”的住处或是距离隐者住的地方很近,而“隐者”外出,只留了童子在家。“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作者必有所问:“你师父去哪里了?”,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之言:“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我们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这里言简意赅,前后呼应,十个字把所问所答交代得一清二楚。可见作者练字的功力。

既然来了,总是不想白跑一趟,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所以作者又问童子:“去哪边采药了?”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却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作者的问话隐括在内。这一句立刻让作者看到了希望——就在这座山里,应该可以找得到。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把作者所有的问题全部包含其中,但直接又把作者的希望给浇灭了。一个“云深”写的是山峰已经进入到云层之中,而且不只是云深,还蕴含着山深。这个“深”字形象地写出了隐者所居住山脉的的高耸与深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云雾缭绕的莽莽群峰,要找到一个人犹如大海捞针一样。

这首诗中,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用精简的二十字把所有事情经过和问答都包含在其中了。如果让我们写的话,这首诗都可以写成一个小作文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简练用字的这种“推敲”已经不在一字一句之间了。

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然而这首诗的妙处,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松下问童子”时,虽然没见到而怅然若失,但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下子变成了失望。随意不甘心又问:”“去哪采了?”这从答句中可以见到这个问句。童子的“只在此山中”,让作者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童子的最后一句话“云深不知处”,让作者只能望着莽莽大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这首诗的二十个字以简就繁,把没有遇到隐者后的情形写得十分清楚。写出了作者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接二连三地问,把作者拜访隐者仰慕之情在字里行间表现了出来,益见作者拜访隐者的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把作者的感情表达跌宕起伏,到最后才怅然若失。

这首诗写的自然环境非常切合主题。为什么是“松下”问童子,不是院内,不是水边?因为松树正好映衬了隐者的品味,与志存高洁的松柏为伍,其品自高。后面的“云深”,更展现出隐者的出尘与不俗。郁郁青松,悠悠白云,白云显其高洁,苍松示其风骨。这青与白,松与云描绘的形象与色调恰好衬托出云山深处隐者的品行高洁。写景中的同时蕴涵了比兴之意,也由此可见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这也就是作者远道来拜访他的原因了。未见隐者先见其画,作者从造型的递变和色调的先后中映衬出作者感情的起伏与转移。

这首诗用最精炼的语言,把作者寻隐者不遇的整个过程写得跌宕起伏,也从中体现了作者对隐者的仰慕和渴求遇见之情。最后一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也成为了千古名句。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