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苏轼(原文 翻译及赏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北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白话译文:

  人世间过往的经历,就像大梦一场。短短几十年的生命,又要遭遇几回不幸呢。入夜后,秋风卷起落叶,在回廊上发出嗡嗡鸣响。这浓得化不开的愁情,已经染到了我的眉边、鬓上。

  没有好酒,访客自然稀少。天边的明月,又时常被云遮住。在这个团圆之夜,究竟是谁在陪伴着天上的明月?我手握着酒杯,满怀凄然地望向北方。

  想要正确地理解这首词,就不得不提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时间。从这首词中的内容,我们很容易判断得出结论:这首词必然是写于苏轼42岁时,即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发生以后。

  苏轼在“乌台诗案”发生以前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比历史上绝大多数的诗人要幸运得多。他二十二岁少年成名,之后被外放到凤翔当了一个签书判官。

  但是这一切,并不是因为受到了任何人的打压,只是由于他当时太年轻,皇帝想磨炼他。后来他和新党的人不和,自请外放到杭州,过的也是风花雪月的潇洒人生。

  在杭州这个地方,苏轼还顺便纳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妾王朝云。不过在杭州任上时,苏轼虽然已经与兄弟苏辙天各一方了,但是在苏轼身边的“狐朋狗友”一直很多。

  所以,这一切都与《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提到的“酒贱常愁客少”情况不符。“酒贱、客少”是在他被贬黄州以后,才会出现的情况。

  因为“乌台诗案”事涉谋逆,尽管因为皇帝的庇护,苏轼并没有丧命,但是初被流放之时,他的精神状况,曾经处于一生中最为糟糕的时刻。

  由于突然遭遇人生的大起大落,苏轼担心遭到亲朋好友的嘲笑,所以一到黄州,自己就先跑到一座和尚庙里住了一两个月。后来发现似乎并没有人取笑他,他才敢出门。

  结果苏轼在黄州时又生了一场重病,外界一度传说他已经死去。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他身边的亲朋好友骤然减少,是很自然的事情。

  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苏轼在黄州时所作。不过,这首词更有可能是他晚年被贬到海南儋州时所作。因为“酒贱常愁客少”,同样适用于他被谪儋州时的情景。

  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开头第一句“世事一场大梦”,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仿佛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但它只不过是庄子“人生如梦”思想的延伸而已。

  其实这一句词,也并非是苏轼“大彻大悟”之后的感想。自打二十岁成名之后,在苏轼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不断地重复发出“人生如梦”的声音。

  可以说“世事一场大梦”,就是苏轼对人生的最基本的认识。这种道学家的人生观,是苏轼在眉山时期形成的,与他之后的任何遭遇都无关。

  至于之后的各种不幸打击,只是在不断地证明这种人生观的正确罢了。词中的第二句“人生几度新凉”,才是对作者心声的直接反映。

  自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先被贬到黄州。后来苏轼在晚年又因得罪新党,被贬惠州、再贬儋州。

  假如说这首词是写在黄州时期,那么便说不上“人生几度新凉”了。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词,是苏轼在儋州所写。

  另外,词末提到了“北望”一词。假如把这首词看作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作品,那么他身在海南,北望中原就说得过去了。

  假如苏轼填词时身在黄州,苏辙当时人在江西,处于黄州东南方向,那么“北望”又当作何理解呢?于是也有人把末句的“北望”解释成苏轼在“北望汴京”,说他词中还在惦记着圣恩。

  不过这样的解释,明显不符合苏轼“中秋词”的一贯风格,同时也不符合这首词一开始定下的基调。

  “世事一场大梦”二句,表面上看说的是人生一切皆是虚妄,不值得惦念,但是事实上专指功名利禄都是虚妄。

  因为人们对功名的热切盼望,往往换来的是种种残酷的打击。这些打击,就是这首词里所说的“人生几度新凉”。

  苏轼一生三次遭到贬谪,初贬黄州四十二岁,虽然极端痛苦,但是最后熬过来了,还写下了千古第一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但是二贬惠州,三贬儋州时,他已经是一位头秃齿摇的花甲老人了。经过屡次打击,多番贬谪后,一想到这些不堪往事,苏轼只会觉得痛苦万状。

  就连秋夜回廊上的风,都在为他的不幸遭际发出不平的鸣响。秋絮像秋霜一样,染白了他的眉毛和鬓发。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苏轼还会对“圣恩”抱有什么期望吗?如果还有,那么他可能是屈原、杜甫,绝对不可能是苏轼了。

  所以这首词的创作主旨,只能是思念弟弟苏辙。而“北望”一词,也只能是望向苏辙所在的方向。

  如果从上面这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那么词下阕的“酒贱”二句,就是作者当时处境的真实写照了。

  苏轼被贬到海南儋州后过得十分清贫,在黄州时他还能吃猪肉,到惠州他只能啃羊骨头,但是最后贬到了儋州,他就连猪骨头都啃不上了。

  初到海外蛮荒之地,苏轼甚至连一个办公地点都没有,只能寄住在一间庙子里,所以哪里来的朋友呢?同时,“月明多被云妨”一句也是实写。

  最末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的创作手法,类似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是在假借对明月的关照,述说自己在中秋佳节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8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