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诗句出处和全诗赏析)

女王城和诗

宋·苏轼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春。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题解

这首诗是原标题是《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题目确实有点长,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断句之后如下:“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公元1082年的正月二十日,苏轼与潘丙(一说潘大临)、郭遘二人一同去黄州城外的女王城寻春,忽然想起来去年的今天他们也曾来到这里,并且还作了诗,旧友重游旧地忆旧事,搁谁身上都会生出一番感慨,何况是多情而又敏感的诗人呢?于是,苏东坡诗兴大发,和去年诗韵作了以上这首诗。

译文

春天的东风还不肯吹进东面的城门,我和你们二人已经骑着马出城去寻找去年我们游玩过的村落了。人就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来去都会有音信痕迹可寻。可是往事就好像春天的一场大梦一样,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

赏析

首联交代“寻春”之事,但起句却说“东风未肯入东门”,意思是春天还未到来,那他该如何寻春呢?所以次句言“走马还寻去岁春”,原来他是来旧地寻旧春的,这样,新春来与不来也就无关紧要了。

那么,“去岁春”他寻到了吗?是个什么景象?

作者没有提起,反而一笔荡开,抒发感慨——“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当然是指诗人自己和朋友,他们去年来到女王城,今年又准时来到这里,就好像大雁一样有规律可循;“事”当指往事,包括去年寻春之事,乃至人生中发生过的所有事情,这些事都如春梦一样,过后便了无痕迹,再也无法寻到。

这一年,苏轼45岁,已遭受了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乌台诗案,历经宦海沉浮,世事沧桑,他也活出了一份通透,明白人生有两面:一面是人力可以掌控的,需要内心的坚守,努力便会有收获;一面是人力无法控制的,需要及时放下,不作无谓的纠缠。前者是显的、实的一面,体现的是苏轼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后者是隐的、虚的的一面,可以看作是苏轼淡泊名利的道家思想的反映。这两种思想所占的比重,随着他人生际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了苏轼可丰实可超脱的人生境界。

到这里,他便释怀了——“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喝几杯酒,感受乡野淳朴的人情,在老人平淡而有味的笑容中随缘生活。

“野老苍颜一笑温”,苏东坡似乎很怀念那种发自心底的笑颜。他在《临江仙·送钱穆父》词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曰“依然一笑作春温”,与故友重逢的那一刻,二人相视而笑,温暖依旧如和煦的春日一般流淌在心底,这种笑干净、纯粹,能抚慰心灵,安定灵魂。他甚至都不想离开黄州了,于是告慰好友“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我在这里过得很好,已经与这里的朋友约定每年春游,你就不用劝我还朝了。

“招魂”,不一定非指招死者之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称《楚辞》中的《招魂》篇是宋玉因哀怜屈原“魂魄放佚”因作,以招其生魂。宋玉作《招魂》的目的无非是想屈原回朝做官,而苏轼却劝故人“不用赋招魂”,可见他此刻的主导思想应该是旷达超然的道家思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要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一旦机会到来,他还是要打起精神,东山再起的。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8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