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泣露香兰笑(诗句出处和全诗赏析)

《李凭箜篌引》——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白话翻译

吴地之丝,蜀地之桐,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阵悠扬的琴声飘荡在半空。空山上白云为之凝聚,它们受到音乐的感染,颓然不愿流动。

幽怨的乐声,宛如舜帝二妃在湘江边上泣血,又如黄帝的乐师素女,正在发愁。这是大音乐家李凭,在京中弹奏箜篌时发出的声音。

它有时嘈杂,像昆山玉碎,地裂天崩;有时清越,像凤凰啼鸣,清脆动人。它让芙蓉花在露水中哭泣;它让香兰花泛出了笑容。

长安城十二道门前的冷光和寒气,全都被箜篌的声音消融了。二十三根琴弦一动,就惊动了天上的神仙和人间的君王。

箜篌的声音直达九霄云外,冲破了女娲娘娘当年留下的补天石。补天石破掉了!天空吃了一惊,张开了一个大窟窿。在李凭的琴声逗引下,秋天的一场骤雨哗啦啦地降落到了人间。

如梦似幻的箜篌之声,传入神山,令山中的老神仙都为之倾倒。江河中的老鱼与瘦蛟,也闻声翩翩起舞。

月宫里的吴刚更是彻夜不眠,倚在桂树上倾听琴曲。寒露斜斜地飞,将他的脚,连同玉兔身上的毛一起浸湿了。

诗歌开头的“吴丝”和“蜀桐”,都是指箜篌的材料,在这里用来指代箜篌本身。第二句的意思是说,李凭的琴声太好听了,连没有生命的白云都受到了影响。

既然无生命的白云都会被李凭弹奏箜篌的声音感染,那么有生命的人则更甚,所以作者在诗的第三句里,就提到了三个传说中的人。

“江娥”是指舜帝的二妃,即娥皇和女英。在上古传说中,娥皇和女英因为丈夫去世而在湘江边上哭泣,血泪斑斑,沾上了竹子,于是人间才有了斑竹。

“素女”是黄帝手下的乐师,她擅长弹瑟,也就是李商隐《锦瑟》中提到的那一把“五十弦”的瑟。她发愁的时候弹奏瑟,曲声异常哀伤,于是黄帝下令把瑟减掉了二十五根弦。

“江娥”的哭泣声与“素女”的锦瑟声,本来是人间最使人伤感的声音,可是李凭弹奏箜篌时发出的声音和这二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诗的第五句“昆山玉碎凤凰叫”,写的是李凭的琴声多变,嘈杂的时候好像玉山突然崩塌,清越的时候又像凤凰独鸣。

因为李凭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让李贺看到了带露的荷花,就觉得它是被箜篌声逗哭了,看到香兰则觉得它被箜篌声逗笑的,这里是用到了“移情”的手法。

让荷花哭,兰花笑不算神奇,更神奇的是诗的第九、第十句。李贺想象李凭的音乐声冲到了九天之上,冲破了女娲娘娘当年留下的补天石。刹那之间,石破天惊,一场暴雨倾盆而下。

在这里,李贺特别用了一个“逗”字,强调这场秋雨不是自己下下来的,它是被李凭弹奏的箜篌声音“逗”引下来的可见李凭的天籁之音具有上彻云表,呼风唤雨的威力。

与此同时,李凭的乐声还能令江河里面早已经衰老无力的鱼和蛟都翩翩起舞。让月宫中的吴刚停止伐木,整夜靠在桂花树上听曲儿。

不只是吴刚,月宫中捣药的那只小白兔也来了。它冒着斜风细雨,整晚扑伏在吴刚的脚下听李凭弹箜篌着了迷,浑身的兔毛都被打湿了。

清代方扶南认为,李贺这首诗是“摹写声音的至文”。诗中的典故虽然不少,但是大都是一些常见的故事,所以很容易理解。

“梦入神山教神妪”中的“神妪”,有可能是指《搜神记》中擅长演奏箜篌的“成夫人”。李凭在诗中大胆地猜想:她弹奏箜篌的神乎其技,也有可能是李凭“梦入神山”时教给她的呢。

李凭的琴技不只是惊天地泣鬼神,就连神仙的琴技,原来都是他教会的。这就难怪,紫府里的君王和仙宫里的吴刚、玉兔听了,都会着迷了。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8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