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词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这一年,李白也就二十四五岁的样子。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江油,乘船一路沿长江向东,途经天门山时,看到景象壮观,不由得大发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天门中断楚江开”,“楚江”即长江,因为当涂、和州古代属于楚国的地盘,因此这一段江水被诗人称为楚江。这一句的意思是,楚江冲开了天门山,将天门山冲成东西两半,分立东西两岸,形似天门。“碧水东流至此回”,另有一种版本是“碧水东流直北回”,意为:长江的大势是由西向东流,但是沿途也有很多的小曲折,进入安徽,特别是进入天门山区域的时候,江水由自西向东流转折为自南向北流。
“两岸青山相对出”,李白行舟的方向是由南向北,夹江两岸都是山,他在船上迎着山走,犹如山在迎接他一样。李白离开四川的时候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是蜀地亲友在欢送他;现在是长江下游的吴楚大地在欢迎他,两岸青山都在张开双臂欢迎他。当时的李白就是一介书生、一介布衣,身上什么都没有,也许只有背上的行囊、腰间的宝剑,面对未知的前途,他就敢讲这样的话,这就是自信!
“孤帆一片日边来”,一般来说,古诗词的“孤帆”意象,重点是表达一种孤独、悲伤的情感。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孟浩然要去扬州了,李白看着朋友乘孤零零的一艘船随长江水东去了,离别的忧伤浮上心头。再比如:“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远离家乡的游子,看到天际的孤帆,想到自己孑然一身,不由得潸然泪下。
但李白的这个“孤帆”重点表达的肯定不是孤独、悲伤,而是面对未来的希望。从实景而言,指的就是从远方江天一色的日边缓缓驶来的一叶扁舟;从心境而言,也可能是李白自况。因为这片孤帆有点与众不同,是从日边而来。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宋书》(卷二七)记载的一则典故:据说,商朝的著名政治家伊尹,即将接受商汤的聘请就任宰相。头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坐着船经过日月之旁,其寓意在于预示伊尹即将获得君王重用。李白后来在《行路难》(三首其一)中也使用过这则典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其用意也是表达希望获得唐玄宗的重用。所以,“孤帆一片日边来”,应该也寄寓着年轻的李白此时心中的某种慨叹吧?此帆虽是孤帆,但却是前进的帆,希望的帆,承载着诗人的理想与诉求。
《望天门山》写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李白晚年时,曾打算加入李光弼的军队,参与平定安史叛军,但走到当涂一病不起,最后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去世。论资排辈,李阳冰算是李白的族叔,既是文学家,也是篆书大家。李白对他非常信任,将自己平生创作的诗文交付于他,请他代为整理编辑。李阳冰编辑的李白诗文集叫《草堂集》,已经失传。但是李阳冰所写的序保存了下来,这就是《草堂集序》,详细地描述和评价了李白的一生。
我们有理由相信,李阳冰笔下的李白是真实的,因为他是见证李白生命最后岁月的人。让人感慨的是,即便在临终时刻,李白依然写下气壮山河的《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他将自己比作展翅奋飞的大鹏,虽然受了伤,飞不动了,但卷起的大风足以激荡万世,令人永远不能忘怀。
今天我们读《望天门山》这首诗,想到李白与当涂的缘分,想到李白少年时代自诩大鹏,临终时依然不减大鹏气势,不由得感慨:盛唐气象在李白身上得到了一以贯之地呈现。无论在青少年时代还是晚年临终时刻,李白都充满理想的情怀,不曾放弃对远大理想的追寻。这首诗虽然很短,但诗里的内涵只有反复地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李白,更全面地了解盛唐文化的精神。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8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