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原文 翻译及赏析)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shi)。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唐 白居易《放言五首 其三》

简译:我送给您一种解决心中疑惑的方法,这个办法很简单,不用你去求签问卜来占卜吉凶。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而要验证一块玉的真伪也需要烧满三天。

同样的道理,我们要辨别一株树木是否是有用之才,也需要等上七年的时间。

人言可畏,流言蜚语满天飞的时候,就连淡定的周公也会感到害怕。

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蒙蔽,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的形象示人。

假使像周公和王莽这样的人当初就死去了,他们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所以,凡事要往长远看,时间会出正确的答案。

赏析: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语浅言深,小中见大,耐人寻味,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为宰相武元衡遇害和母亲看花坠井事件,白居易遭政敌网罗罪名构陷,被朝廷贬为江州司马。

彼时,他的好友元稹因为得罪朝中权贵为朝廷所不容,已经在荆蛮之地辗转五年有余,先是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又调任通州司马。

仕途失意,政治受挫,从高光时刻跌至人生低谷,对于这对于意气风发兼济天下的挚友来讲,无疑都是极其沉重的打击。

蒙冤遭贬,流落他乡,又身染重疾,几尽死去,元稹把一腔孤寂愤懑之情倾斜于笔端纸上,还有那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苦酒之中。

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渐欲魔。”,“死是等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在江陵期间,他写下了五首《放言》长诗,来表达其彼时的心情。

所谓放言,就是言论放肆,不受约束的言论,元稹当时的孤愤苦闷之情可见一斑。

于是,白居易在贬江州司马的途中,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与其奉和,既是宽慰朋友,也是勉励自己。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首,全诗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自己提出解决“狐疑”方法的正确性,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令人信服,有醍醐灌顶之功效,能让躁动不安的心渐渐安定下来。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说你不必焦虑,也不用四处求签问卦(钻龟与祝蓍都是古人占卜的一种),我有解决走出困惑的好方法。

其实,无论这方法是什么,都能让友人心生暖意,有人为你分担,有人给你心安,这何异于暗夜中的一束光亮呢。

颔联先从正面阐述方法的正确可行,“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是多么简单的事情,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只要有足够的时间,真假优劣,自会一目了然。

颈联紧则从反面来论证方法的正确性,说,你看,襟怀旷达的周公也惧怕流言蜚语,当朝中小人说他辅佐周成王是想篡夺王位时,他都心生惧惮避其锋芒,但历史证明了他的一片忠心,说他篡权则是假的。

再说王莽,就连《汉书》都说他“爵位于尊,节操于谦”,但是后来的历史证明,他的“谦恭”都是其虚伪的外在表现,代汉自立才是他内心真实的目的。

所以说,看人看事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凡事都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表面现象最能迷惑人,真假虚伪,时间自会给你答案。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诗的尾联慷锵有力,直接给好友人一个有力的回答,我们是遭受诬陷的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要多加保重,待“试玉”、“辨才”期满,终将会真相大白。

所以,你我都不要被一时的挫折和困境打倒,好好活着,坚持下去,来日可期,你我总有平冤昭雪的那一天。

整首诗以议论为主,摆事实,讲道理,论点充分,论据详实,有理有据,真实可信,令人振奋,给了同在逆境中的好友和自己以激励和鼓舞,蕴意深刻,耐人寻味。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8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