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我们都知道苏轼的一首怀念亡妻的婉约词《江城子》,其实秦观也有一首很精彩的《江城子》,就是上面这一首。
还是在西城,也是暮春时节,这条江边的杨柳还如那般光景轻抚着秦少游的脸,只是此时秦少游的身边没有了旧时的美人,身在原处、身处原景的他如同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孤独难支。他想起他们一起唱着山歌荡舟江上的情形,想起他们疯玩了一天之后踩着夕照回来的情形,——她自己动手系好小船,与他相拥着也是疲惫的相持着走过红桥,走进临江的驿馆红楼。而此刻,少游用手抚了抚残阳下已经斑白了的头发,他在感慨岁月不饶人的同时,更感慨情感捉弄人:仅仅就那么一别,竟然就再也不能见到心上人的那小小归舟,曾经承载着许多欢情的江水如今只空空如也的流向远方。
把这首词作为怀念旧爱的作品来读,确实很优美,但是,词最后化用李煜的名句还是让我们依稀看到少游对自己深陷宦海恶浪的苦恼。由于被朝廷划入苏轼奸党,本来踌躇满志的少游绝望了,他没有任何办法改变自己的政治处境,他也不能像苏轼、黄庭坚那样善于自我释怀,他所能做的也就只能像李后主那样,通过怀念一切美好的往事来尽可能的抵消现实对自己心情的啃噬之苦。
除了思想意蕴显而不露之外,这首词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
这种特色首先表现在词人通过时空的交错无限拓展了意境。词中的“西城”指的是汴京顺天门外的西郊,也是当时汴京的外城或类似今天的城市新区。顺天门外并无大河大江,只有一条小河名叫西池,又称金明池,北宋不少文人喜欢携风尘女子荡舟西池,因而西池也就承载了许多分分合合的故事,比如晁叔用《临江仙》有“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的句子。少游以西池这条小河入手,通过离别的空间距离拉开西池的宽度,通过离别的时间漫长延伸西池的长度,通过离人的泪水增加河水的浑浊程度,最后突然化用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西池变成了扬子江,把汴京城外的逼仄山窝变成了广阔无垠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而情人之间的离情也变成了词人政治沉浮的普遍的人生悲情。
所谓时空交错,也就是倒装手法。“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这句词虽然出自下阙,却是少游在使用倒装手法。少游对往事的追忆,缘由就是这“一登楼”,不登楼则已,“一登楼”他就看到了“飞絮落花”,禁不住触景生情。而居无定所的“飞絮”不仅把他的心情带到远去的不知身居何处的旧情人,也预示着少游自己此时飘忽而不能把握的政治处境。少游难以抑制痛苦的心情,滴滴清泪落在“落花”上,并随之落到楼下的江面,自然也就自然化作片片愁苦的小小的花舟,被江水载向东方去了。
此外,强烈的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这首词非常成功的地方。“飞絮落花”与词首的“春柔”形成巨大反差。这说明,少游登楼本来是想借赏春排遣愁情的,不成想触景生情反而使自己的情绪更加抑郁起来。“韶华不为少年留”与“碧野朱桥当日事”既是生理年龄的对比,又是心理感受的对比,这样的对比已经不是简单的对比手法,而是对比与移就两种修辞手法的熔铸,少游填词时未必有这样的修辞意识,修辞学是后来兴起的,当然,修辞学作为理论体系是通过总结历代文学家的创作实践形成和完善的。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29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