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后庭花(原文 翻译及赏析)

《玉树后庭花》是一首宫体诗,由南北朝时期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所作,这首诗歌被称为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的全文如下:

玉树后庭花

南北朝 · 陈叔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译文

楼殿高阁前有芳林花草竞相争春,妃子们本就貌美如花,再加上盛装打扮,更加显出倾城之貌。 妃子起初掩映着窗子,外面春光的娇美之景无法进入她们的芳阁。但妃子一出闺阁,万般春日丽景都失去了颜色。妃子笑容可掬,盈盈走出门户。 她们的脸就像带着晶莹雨露的鲜花,她们的美态就如玉树那样秀丽,流光溢彩,清雅别致。 花儿从开放时的争奇斗艳到枯萎的凋零是很短暂的时光,到花瓣都落光的时候一切又都归于了平凡。

玉树后庭花(原文 翻译及赏析)

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歌,写的是嫔妃们娇娆媚丽,堪与鲜花比美竞妍,其词哀怨靡丽而悲凉,后来成为亡国之音的代称。下面把全诗分析一下。

全诗的开头概括了宫中环境,并借用西汉李延年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诗句,来映衬美人的美丽。华丽的殿宇,花木繁盛的花园,没人居住的高阁就在这殿宇的对面,在花丛的环绕之中。美人生来就美丽,再经刻意妆点,姿色更加艳丽无比。

接着,诗歌写了美人们应召见驾时的情态,仪态万千,风情万种。无论是应召时的“乍不进”,还是接驾时的“笑相迎”,都讨得后主的无比欢欣。“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诗的结尾处与开头相呼应,重点描绘了宫中美人的“倾国倾城之貌”,也成了陈后主留恋后宫,贪恋美人的最好注脚。

这诗歌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着意于从侧面、动态的角度去描写,力求舍形而求神,诗中所用的“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传神;

二是全诗结构紧凑,回环照应,景与人相互映衬,意象美不胜收。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宫体诗的最高水平。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陈后主虽然是一个糟糕的皇帝,但却是一个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的天子。

玉树后庭花(原文 翻译及赏析)

朝代的更替本是历史的必然,然而,总要有人为国家的灭亡承担责任。而女人被经常说成是红颜祸水,往往要背上亡国的骂名。

进一步,一首无辜的曲子,也被人们扣上了“亡国之音”的帽子。这就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填词创作的《玉树后庭花》。很多人很费解,一首曲子听听也就罢了,怎么会造成亡国这样的后果呢?接下来给大家叙述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后庭花原本只是一种花的名字,后来被用作乐府诗的曲牌名。这种花鲜艳美丽,开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被古人喜爱,多用于种植在庭院之中,以供观赏。

因此,后庭花也和雕梁画栋的宫廷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陈后主在皇宫的庭院之中也种满了这种花,他又长期不理政事。虽然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上非常出色,创出作《玉树后庭花》的曲子,但却在靡靡之音中销魂蚀骨,终日沉湎其中,自然会做出很多的荒唐事。

陈叔宝懈怠朝政,整天都沉醉在后宫之中,富丽堂皇的建筑,场面盛大的聚会,甚至一场酒宴需要上千个靓丽的美女歌舞助兴。

陈叔宝本人则是在几位宠妃的围绕下饶有兴致地欣赏歌姬们曼妙的舞姿和天籁般的嗓音。整个宴会君臣通宵达旦,吟诗作画,杯觥交错,整个场面看起来非常的“和谐”。奢华的生活,让陈朝君臣都享受在这种喜乐之中,对于国事置之不理,这就是南朝后主陈叔宝穷奢极欲的一生。

玉树后庭花(原文 翻译及赏析)

隋文帝开国8年,文治武功的隋文帝杨坚,始终惦记着江南这块沃土,得知陈后主每日花天酒地、逍遥快活,便觉得“丰收”的时机已经到了。当年8月,隋文帝下诏书细数陈后主的20大罪状,将其公示于天下。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陈后主拿到罪诏书后竟如此答复:“我自己的国家,我奢华也是我自己的事,花钱也花我自己的钱,关你什么事,瞎操心!”随手便将其丢掉,不予理睬。

没过多久,隋朝50万大军在杨坚儿子、晋王杨广的带领下,分7路向江南杀来。陈后主听闻后,不但没有慌张,反而学曹孟德一般哈哈大笑起来。

在场的大臣心中不解,陈后主缘何如此坦然自若?

后主笑边说:“江南是吉祥之地,龙脉的根源,自有上天庇佑,以前北齐打过3次,北周打过2次,哪次不是我们陈朝大获全胜呢?”。

陈叔宝接着又说道:“隋朝看似气势汹汹,但是我们有长江天险为依托,我军以逸待劳便是,隋朝军队来了,就相当于送死一般,何惧之有!”

结果可想而知,由于陈朝无人安排防御,继续纵情声色,如狼似虎的隋朝大军巧过长江,直接包围了陈朝帝都。陈后主听闻后,整天抱着爱妃张丽华哭泣,十万守军不堪一击,手下亲信跑得一干二净。

陈后主与张丽华等几位妃子藏身枯井,被隋朝士兵俘虏,成为了阶下之囚。4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正式宣告结束,隋朝时代正式开始。

玉树后庭花(原文 翻译及赏析)

魏征曾经说过,“陈叔宝生于深宫之中,不知稼穑艰难。”在荣华富贵的环境下长大的陈叔宝,必然不清楚民间的疾苦,也并不清楚陈朝当时所面临的危难。这与他的父亲陈宣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当皇帝,陈叔宝更适合当一个文人雅士,治理朝政只会让他感觉到无味,诗词歌赋更能引起他的兴趣。陈叔宝十分擅长作诗,尤其最为擅长宫体诗。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陈王朝的国势一天天衰败了下来,上行下效,君臣一起沉浸在奢靡的生活中。

这样的结果是,后来边情紧急,陈叔宝也与众多的文臣沉浸于宫廷生活中,并且称边关将士为匹夫之勇,这也决定了陈后主的亡国命运。

陈后主创作的《玉树后庭花》多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的原因,并不在于这个曲目的本身。而在于这首曲子的背后,是陈叔宝的昏庸怠政。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数不胜数。

宫殿间的朱墙隔绝了王朝的一切不幸,生于富贵帝王家的陈后主(陈叔宝)并不会体味到民间的疾苦,对于他来说,民间百姓的死活,国家大事,都与他没有关系,他怎么可能不会成为亡国之君呢?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3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