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寺(原文 翻译及赏析)

苏轼《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些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诗意散绎

我家本在大江源头,为官东行送江入海。

听说江潮高达丈余,寒冬之时沙痕犹在。

中泠泉南怪石嵯峨,江潮涨落相随出没。

登顶金山遥望家乡,江南江北青山遮挡。

旅愁畏晚忙寻归舟,山僧挽留观看落日。

微风吹起江面微波,空中残霞红如鱼尾。

这时江月露出微光,二更天空深黑一片。

忽见江心火炬燃起,照亮山巅栖鸟惊飞。

怅然归宿心中纳闷,非鬼非人是何东西?

江山如此还不归隐,江神见怪向我示警。

我告江神情非得已,有田即归江水作证。

简析: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与执政见解不合,被贬为杭州通判。赴任途中,经镇江,游金山寺,宿寺中,时在十一月初三日。此时,苏轼遭受了仕途中的第一次打击,心情并非愉快,所以在记游同时,流露出思乡之情与归隐之念。

诗的开头两句,即点出我家本在大江之源头,因为宦游,送江入海。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曰: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恰好由岷山导江至此处海门归宿为入题之语。其实,这两句的妙处不仅是点明题意,交代游金山寺原委,还在于隐含着强烈的思乡念隐的情绪。

点题之后,诗人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写了白天,傍晚,黑夜的所见所感。

白天,看到江边重重沙痕,累累巨石,和江南江北重重青山,诗人联想到奔腾汹涌的江浪,涨落不休的江潮,被青山遮挡的家乡。即使无山,家乡又何尝能望见?说青山遮住了故乡,乃是情急语。虽乖物理,愈见情深。

傍晚,江中波平浪静,天边落日残霞,靴纹鱼尾,比喻新颖,色彩绚丽,境界壮阔。应使人心旷神怡。可是羁旅人别有怀抱,畏晚寻归舟,黄昏时刻不胜愁。

夜深,只见江心,突现火光如炬火飞焰照山,栖鸟惊起。这种奇异景观,引发苏轼的奇想:莫非江神向我示警,要我早早回乡归隐不成?

诗的最后两句立下归隐誓言,呼应开头的“宦游”之语。纪晓岚评曰:结处将无作有,两层搭为一片。归结完密之极,亦巧便极。

此诗写游金山所见景象,结合写自己思乡情绪和归隐心愿。诗人思想复杂,既有儒家的入世思想,也有道家的出世思想。仕途得意时,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仕途失意时,道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此诗中的思念家乡,立誓归隐,正是诗人仕途失意的反映。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30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