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古诗(原文 及赏析)

  示儿

  南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诗。所谓“示儿”,就是写给孩子的一段遗言。现代人去世的时候会留下遗书、遗嘱。陆游是以诗作为遗书。他一生的追求、灵魂的执念,都在这个时刻、这首诗中再次浮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讲给孩子们的最后的话,是他一辈子最想做的事情,最渴望的事情。

示儿古诗(原文 及赏析)

  “死去元知万事空”,第一句写得很冷静,很笃定。“元知”,就是本来知道。陆游对死亡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知道人一死什么意义都没有了。面对死亡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是如何活的:活着的时候虚无,死亡的时候就会慌张;活着的时候充实,死去的时候就会平静。陆游是很平静的,因为他的一生一直有着非常踏实的追求。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字,一定别理解成“但是”,那就没味道了。“但”是“只”的意思,就是“只悲不见九州同”。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看不到国家的统一。他的意思是,如果现在国家统一了,我可以更加冷静、清醒地面对死亡,唯有这件事让我临死的时候心里不平静。

  陆游的心态非常耐人寻味,既平静又动荡。他的动荡不是怕死,而是怀着一种坚定的、壮志没有实现的悲怆感。前两句之间,存在很剧烈的情感碰撞。只有坚持一生、倾其所有去爱国的人,到死的时候才能写出如此沉甸甸的句子。

  生活中,陆游是个书生。在梦里、在诗里,他永远是个英雄。

  陆游回头一想,我现在死不瞑目,又有什么用呢?我还是会去世的,不会因为我的理想不能实现,这口气就挂在这儿。他知道,也没必要吐血三升、叫骂而亡,整体上心境还是平静、清醒、理性的。所以从第三句开始,他的思绪在前两句的矛盾之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他不再想死亡这件事本身了,顺其自然便好;但对于死后的世界,他有一个展望。

  他没有想着可以变成神仙或者其他更高级的生物,只需要留下一点点精神意识,能够知道一些事情,就非常满足了。他想知道什么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如果有一天,南宋的军队收复中原了,这个时候你们一定要到家里的祠堂来,给我烧个香,给我摆个供品,告诉你们的父亲,今天终于收复中原了!

  这是一个很朴实的展望,没有任何宗教色彩和神秘气氛。陆游只是告诉孩子们,你们别忘记就好了,至于我能不能知道,也不多说。毕竟人离世之后会去哪里,谁都不知道。他不去想那些神仙鬼怪的事情,只是坚信会有那么一天,子孙们会跟他说的。而到了那一天,他相信自己也应该能够听到。这就是陆游,他的理想是至死不渝的。

  总之,这首诗写了情感的三个层面:先是很冷静,“死去元知万事空”,平平静静就离开了;然后是不冷静、很动荡,“但悲不见九州同”,仿佛死不瞑目;最后想一想,终究还是会死的,我也不想那么多了,就坚信终会有一天会收复中原,孩子们记得到祠堂里跟我说一声,我能不能听得见是另外一回事,但你们一定要记得告诉我!这就是诗人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句话。如此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朴实之中又有曲折、有矛盾,种种情感交织在里面,需要我们一一品味出来。

  陆游这种悲怆又坚定的爱国情感,贯穿了他的一生。我们再来读一读他晚年写的其他类似的作品。比如有首小诗《书事》,即记事。记什么事情呢?“关中父老望王师”,陕西的父老乡亲们都希望天子的军队能打回来。“想见壶浆满路时”,如果王师来了,百姓们一定会拿着家里的食物、热汤,去犒劳、迎接他们。

  这是陆游最切盼的场景,与“王师北定中原日”是一样的。然后他写“寂寞西溪衰草里,断碑犹有少陵诗”,他说在陕西华县的衰草里,或许石碑上还刻着当年杜甫写的那些诗吧。可见,前两句是理想,后两句是现实。理想是终有一天王师会北定中原,现实却是那里一片荒凉,只剩下历史的遗迹,我们仍然收复不了那片土地!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30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