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原文 翻译及赏析)

  小孤山

  宋 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译文】

  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小孤山坚固得犹如猛士在战场上屹立,又高危得好似孤单的臣子在末世时的艰难。明天我要登上峰顶,放眼眺望宇宙我的心才会宽一些。

  【注释】

  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无涯:指的是无边无际的样子。

  骇:使……惊骇。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是,谢枋得创作这首诗的大背景是很清晰的:当时,南宋王朝已经是偏安一隅,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朝廷很多官员却选择苟且偷生,不抵抗,也不作为。而作者谢枋得却是忠君爱国,他一直力主抗元,誓死保卫国家。但是,毕竟当时的宋王朝已经救到了无法挽回的局面,谢枋得遭到了投降派的嘲笑、打压和排挤,在愤懑、忧虑和深沉的爱国之心的驱使下,谢枋得写下了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律诗,抒发了心中的豪情壮志,以及想要力挽狂澜、与国家共存亡的决心。

  偏安一隅(piān ān yì yú):指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这里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苟且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偏安:偷安;隅:角落。

  【赏析】

  全诗主体上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人以小孤山比喻自身,含蓄且坚定地抒发自己满腔的爱国之心,以及抒发了自己心中的豪情壮志,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力挽狂澜,渴望能够为了国家而上阵杀敌,以及即使孤掌难鸣自己也绝对不会放弃希望的志向。

  首联: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首联描绘小孤山地势的凶险与峭拔。

  “人言此是海门关”运用了比喻修辞,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即海上的大门关卡,突出了江水形势的险恶。“海眼无涯骇众观”进一步衬托了小孤山所处环境的凶险,呼应上句。“海眼”指的是海面上汹涌的急流所形成的漩涡,“无涯”指的是无边无际的样子。从小孤山上看,海面上汹涌的波涛形成的漩涡是那么的凶险,看上去无边无际,这一幕让观看的人纷纷惊骇无比,而小孤山日日夜夜所面对的都是这样的画面,却丝毫不曾畏惧。这是表意,如果再往深层次上看,诗人以小孤山自喻,自己就是小孤山,面对大宋王朝的困境临危不惧。

  颔联: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颔联叙述了小孤山的作用。

  “天地偶然”,表明小孤山这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砥柱”,运用了典故,又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江山”、“此”、“狂澜”军师语义双关,“江山”既是实写,又是指用此时此刻的大宋王朝;“此”既是指小孤山,又是指诗人自己;“狂澜”既是指小孤山周围的环境,又是指此时大宋王朝此时面临的外敌。

  颔联的表意是说小孤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铸就而成,是天然形成的支柱,大好的河山有此山作为屏障,就能够抵挡外面的狂风暴雨。再往深层次上看,联系诗人此时此刻的所处的国家环境来看,国家真在遭遇危难,诗人一直想要力挽狂澜,为国效力,上阵杀敌,不也正像小孤山一样在为国家“抵御狂风暴雨”吗?

  “中流砥柱”的典故来源:《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又说是一位黄河老艄公的化身。老艄公率领几条货船驶往下游,船行到神门河口,突然天气骤变,狂风不止,大雨倾盆。刹老艄公大喝一声:”掌好舵,朝我来”。他纵身跳进了波涛之中。船工们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就听到前面有人高呼”朝我来,朝我来”,原来是老艄公站在激流当中为船导航。船工们驶到跟前正要拉他上船,一个浪头将船推向下游,离开险地。船工们在下游将船拴好,返回去找老艄公,见他已经变成了一座石岛,昂头挺立在激流中,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从此以后,中流砥柱就成了峡谷中的航标。

  颈联: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颈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孤山“坚“和“孤”的特点。

  “坚如猛士敌场立”,把小孤山比喻成战场上的一员猛士,坚强不屈——突出其“坚”。“危似孤臣末世难”,又将小孤山比喻成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艰难落寞——突出其“孤”。此处诗人同样是将小孤山比喻成自己,托借小孤山来表现自己如今的境遇,借小孤山表达了诗人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却仍矢志不移,力挽狂澜,坚定抗元的复杂情感。

  尾联: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尾联主要抒发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和坚定的信念。

  “明日登峰须造极”,这里有个成语“登峰造极”,但是出处并不是这首诗,而是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不知便可登峰造极否?”

  “造”是“至、到”之意,全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顶,放眼眺望宇宙,开阔心胸之情。

  此联是对全诗的总结,在此,山与人合二为一,传达出诗人以身许国的高远志向。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31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