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释】
①行藏:行,出仕;藏,退隐。这里指一生的经历事迹。
②黮(dǎn)暗:昏暗,不清楚。这里是蒙昧糊涂的意思。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
③末俗:后世的习俗。
④糟粕:这里指代典籍。粹美:指精华。
⑤丹青:古代绘画常用的两种颜色,泛指绘画艺术。这里指史籍。精神:尊重史实的正义思想。
⑥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
⑦“独守”句:意为俗儒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当宝贝。尘:尘土,这里指糟粕。
【译文】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典籍即使怎样流传也谈不上精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守古书的糟粕真可笑可憎。
【赏析】
首联便显得突兀,对比强烈。“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很多人生前为了建功立业,费尽心力,但死后的行藏最终又会托付给谁?只能不自主地委之他人,并任其摆布和剪裁。这种悲剧无法避免,显示了自古以来无数高贤的伤感。李商隐就曾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点破而不说尽,极其含蓄。
颔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展现了这种悲剧的实质。“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黮暗”,不明貌。高贤们已经蒙受了他人的误解,而自己又无从矫正,致使真相不明品德不彰。“末俗”,本指乱世败坏的习俗,这里与“当时”对举,表达后来的意思。高贤们已承污纳秽,受到误解,而后世更是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很难辨明真相。
颈联侧重感叹史书本末倒置,使高贤精神难现。“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历史所传的是高贤们无关宏旨的糟粕之物,而不是精粹美好的嘉言善行。人物的神采韵味丹青难描,而修史者有意删改和倒置,更令粹美的精神荡然无存。比如东晋时的桓温就曾篡改《晋阳秋》,苻坚毁灭起居注。不仅是历史,就连人像也可以随意改变,比如西汉时王昭君的故事,就令人深思。
尾联诗人感叹“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修史者胡作非为,怎么能够表尽高贤们的拳拳之意?在其刀笔之下,高贤们只能蒙受千古不白之冤。“高贤意、纸上尘”,形成强烈的对比,也让我们担心甚至恐惧,当下书本中记载的东西,到底有几成是真实的?不过王安石并非一味地否定先人,只是提醒后世不可全盘照搬,而不加考证。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元祐元年(1086年)2月,朝廷编修《神宗实录》,书中对王安石多有诋毁。
王安石的这首诗,表达出自己大无畏的批判精神。世间很多事难分真伪也难辨美丑,即使判断的标准高度一致,也无法阻止很多人篡改真相和事实,更何况多少年之后的事情谁能控制。诗人的担心也是很多人的顾虑,所以读书时应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不能无保留地兼收并蓄,更不能以假为真、以讹传讹。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31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