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原文 及赏析)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来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在一个秋夜里,他因蟋蟀的鸣叫声而失眠,此时,诗人想到国家的动荡,个人的颠沛流离,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写下了《促织》一诗,原文如下: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促织(原文 及赏析)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促织的鸣唱声非常细微,它们那哀婉的声音是多么动人。在秋夜里,辗转难眠的诗人听到了促织微弱的鸣唱声,在它们鸣唱声的衬托之下,秋夜更加寂静。诗人侧耳凝听,觉得这促织的鸣叫声是如此地哀婉动人。“微细”是促织鸣叫声的客观特征,而“哀音”则是诗人倾听鸣叫声的主观感受,在这一刻,自然界中的促织的鸣叫声触动了诗人的心弦,诗人的悲怀与促织的鸣叫声产生了共鸣。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它们在寒冷的野外草丛中叫得不畅快,就转移到我床下,整夜地鸣叫,使我觉得亲近。到了秋天,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蟋蟀渐渐转移到了屋内,《诗经.七月》中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此时,秋渐渐深了,蟋蟀有感于秋的寒凉,渐渐转移到了诗人的床下。在这个不眠的秋夜里,诗人听着细腻哀婉的蟋蟀的鸣叫声,心有戚戚焉,以至于把蟋蟀引为知己。

促织(原文 及赏析)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长久地客居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流下眼泪呢?被遗弃的妇女也难以安稳地睡到天明吧?在蟋蟀的鸣唱声中,诗人联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因为战乱,与家人一起客居秦州,但战乱依旧没有平息的迹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这怎能不叫人伤感流泪呢?那些在乱世中失去依靠的妇女们,听到蟋蟀的鸣叫声之后,大概也会整夜失眠吧?诗人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在颠沛流离之中的人们的共同情感。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那些悲哀的弦乐声与急促的管乐声,也不如这自然的促织声能使人感动。由耳边促织的鸣叫声,诗人联想到了“悲丝”与“急管”两种类型的音乐,悲哀的弦乐声哀婉切切,仿佛是伤心之人的长长的叹息;急促的管乐声嘈嘈如急雨,仿佛是内心压抑之人内心的呐喊。但在诗人听来,无论是管乐还是弦乐,其触动人心的力量远比不上此时蟋蟀细微的鸣唱声。

促织(原文 及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由促织的鸣唱声而触发,有谚语说:“促织鸣,懒妇惊。”因为到蟋蟀鸣叫时,天气转寒,应当赶制冬衣了。但在寒秋时节,诗人依旧在外漂泊,并且战乱依旧,归乡无期,于是愁肠百结,辗转难眠。诗人的痛苦,也是其他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人们所共同的痛苦。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3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