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原文 及赏析)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先写登楼所见:

首句写远眺所见:白日依山,云遮雾障。是远景,也是静景。

其次写俯瞰所见:黄河奔腾,滔滔入海,是近景,也是动景。

后写观景所思:

“欲穷千里目”写愿望——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表现永无止境的追求;

“更上一层楼”写办法——要实愿望,就要站得更高。

前句提出问题,后句解决问题,简洁明了,关联紧密,逻辑性强。

关于这首诗的长处,开篇我们就提到了,它是《唐诗三百首》的五绝当中,唯一一首“两两对仗”的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原文 及赏析)

绝句,本来是不要求对仗的。一般唐人写五绝,有一联对仗就很不错了。比如柳宗元的《江雪》第一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是工对,但是第二联就不对仗了。

可是,王之涣的这一首,是两联皆对的。第一联“白日”对“黄河”,“依山”对“入海”,用的是“正对”,第二联却用了一个“流水对”。

这样做,就能避免让诗歌变得死板。因此《唐诗别裁》的作者称赞它:“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

《全唐诗》中收录了至少6首同名的诗歌,除了署名王之涣的这一首外。还有一首署名畅当的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登鹳雀楼》——唐·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这一首诗,写得仙气飘飘的。开篇诗人就骑在飞鸟的背上,由上往下俯瞰尘世间。感觉整个大地,都被天穹包围起来了。地面上的黄河,一路向东,流入了中条山的断山口。

登鹳雀楼(原文 及赏析)

畅当在这首诗中,发挥出的想象力和描写能力,表面上看很优秀。可它最后还是败给了王之涣。这是因为,畅当的想象力,只是发挥在骑鹤遨游上面。

就好比崔颢写《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骑在鹤背上,俯瞰地面的景色,对古人来说,并不新鲜。

而畅当在景物描写方面的想象力,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提炼方面,则完全败给了王之涣。清代诗评家谈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说:它有一个好处,就是写出了“画面之外的东西”。

在王之涣创作这首诗时,他的眼睛平视正前向,看到夕阳落在中条山外的场景,而黄河入海流,他是根本不可能看到的,因为鹳雀楼所处的位置是“前瞻中条,下瞰黄河”

换句话来说,王之涣站得比较高时,可以看到“白日”依“中条山”而尽但无论他站多高,都绝对不可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场景。所以这一句诗,纯属“不设限”的个人想象。

登鹳雀楼(原文 及赏析)

了解到这一点以后,你就能体会到,诗人所描绘之景象的雄大与厚重。根据这首诗第一联的描述,王之涣写景之时,已经登上了高处。

已登楼而不言明,最后却说要“更上一层楼”。体现出了诗人本身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愿望。整体焕发着一种向上的力量,符合盛唐人文精神。

因此,历代诗人纷纷以它为模板,对“登高”主题进行再创作。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32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