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芣苢◎一一一一一一一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
①采采:采了又采。芣苢(Fiyi):草名,即车前子,可食。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③有:藏有。④掇(dud):拾取。⑤捋(lua):以手掌握物,向一端滑动。⑨袺(je):手提着衣襟兜东西。⑦襭 (xie):翻转专衣襟掖于腰带以兜东西。
【赏析】
车前子啊采呀采,采呀买呀采起来。
车前子啊采呀采,采呀采呀采得来。
车前子啊采呀采,一片一片摘下来。
车前子啊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啊采呀采,提起衣襟兜起水。
车前子啊采呀采,掖起衣襟兜回来。
这首欢快的《芣苢》正是当时人们采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
成熟之后成串的红色车節子,便是“芣苢”。《芣苢》作为诗经中很特别的一篇历来受到重视,但对于当时采芣苢的用途这一问题却存在争论。有一种说法是此草可以治疗麻风等恶疾。
按现代中医学的理论,这种说法无实际依据。现在中医以车前子入药,是因它有清热明目及止咳功能。春秋时代的人可能相信车前子可以治疗麻风等恶疾,但得麻风病是很痛苦的事,不太可能会有大群的人为此欢乐地歌唱着去采摘。
另一种说法是说食“芣苢” 有益于怀孕,这倒是值得欢欢乐乐去采摘的事。还有一种解释更合理。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有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他说的“野人”是指村野的穷人,他认为野人 (穷人)以此为食物。其实春天采车前子的嫩苗,煮成汤菜,味道十分鲜美,至今农村仍有人食用这种野菜,但不一定都是穷人。
可以推想,古代民间曾经普遍食用车前子的嫩苗。用此来解释诗中采“芣苢〞的缘由,就易于理作了。以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中记载:“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并不美丽,插戴于头上却感觉比桃李花还美。倒不是因它真的艳逾桃李,而是因为荠菜是当地人们喜食的野菜。
春秋时代,战乱频繁,除去赋税之后,农民耕地所得的粮食是不足以果腹的,本就易于繁殖的 “荣苢” 自然成为穷苦人赖以生生存的食物。想必冬粮不足,春来后虽也是青黄不接,但万物复苏,季节天赐了大片鲜嫩的车前子,因而每当春天到了,就有成群的妇女在川原上欢快地采着车前子的嫩苗,一边唱着 “采采芣苢”的歌。那是为了庆贺春暖的到来,也是忍饥之中对那一锅鲜菜汤的期待所带来的欢乐。
《茶苢》中展现出的情感是喜悦的,这种喜悦不是用喊叫来体现的,而是从春光融融的景境中体现出来的轻松收获的喜悦。虽然诗中也隐含着农人丝丝的苦涩,但喜悦的心情仍通过咏唱自然地流淌着,感染着读者一同生出愉悦之情。
《诗经》中有许多是民间歌谣,歌谣一般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朗朗上口,但如此重翻的却是绝无仅有。通篇“采采”二子重叠最多“采采”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就整首诗的意思来看,还是“采而又采〞这个解释比较恰当。第二“薄言” 是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采之”与前向相比,意义也相近。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较第二句只改动一字。第二章、第三章也只是改动了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十二句,只能进了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来变换语义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内在的美好效果:
一是让人体会到一种自然美。每章中仅更换几个字,虽然重复,却使诗有了递进感和动作美,发乎自然,来自生活,活现了采摘的场景。作者直接从劳动生活中取材,不添加些许个人的感受,使人读来清新有泥土味。诗意与自然相合,犹生活重现。
二是深蕴着艺术美。句子重重叠叠,随口而有押韵,由此使诗有了动感仪态,成为可以单人独唱或众人齐唱的歌词。和谐的韵律和欢快的节奏从简洁的语言中自然地流淌。诗的美如金铃作响感染人心,如配上音乐,曲调一定明净、舒展、清灵。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32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