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赏析:
刘禹锡的《乌衣巷》是《金陵五题》这一怀古名篇中的第二首。他以前写过一首《金陵怀古》,后来见到友人写的咏金陵诗,触发感慨,又写了这一组诗。《乌衣巷》看似浅显,却蕴含着浓重的世事沧桑之感。
诗中两个地名指示吟咏对象的处所:
朱雀桥,是建康(今南京市)正南朱雀门外的古浮桥,又名朱雀桁,就是连船而成的浮桥。朱雀桥长九十步,宽六丈,横跨秦淮河上。秦淮河有二十四桁,朱雀桁在城南,最大,故称南桁,大桁。故址在今南京市镇淮桥东。
乌衣巷,在朱雀桥附近。《世说新语·雅量》载:“吾角巾逕还乌衣”,南朝梁·刘孝标注引《丹阳记》说:“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江左初立,琅邪诸王所居。”这是说,三国孙吴建国之初,在那里建立乌衣营,兵士都着乌衣,因而得名。东晋时,王、谢两大家族聚居在巷里。所以后世以“乌衣巷”指代贵族宅第所在地。
那么,王、谢两家有些什么样的人物呢?
据《晋书》本传及有关史籍记载,王导是东晋开国功臣,元帝、明帝、成帝时的三朝元老,出将入相,官至太傅。早先元帝司马睿称帝前为琅邪王,镇守建康,声望实力都不高,北方士族纷纷南迁,南方人士不愿依附他。王导见天下已乱,就力劝司马睿诚心招纳贤能,争取南北士族的支持,不断扩大势力。到建兴四年(316),刘曜攻陷长安,愍帝被俘,西晋灭亡。第二年,司马睿在建康即皇帝位,建立东晋,任王导为丞相。王导执掌朝政,务求清静和睦,因而朝野依赖,号为“仲父”。王导有六个儿子,除四子早丧外,其余几个儿子都做了高官。他们是东晋乌衣巷中最早的一批权贵。
接着,谢家也在乌衣巷里大起府邸。
谢安入仕后,曾阻止桓温篡晋,后任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谢氏一家更以淝水一战,以少胜多而闻名。晋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军大举南侵,谢安命弟谢石、侄谢玄、谢琰迎战。当时晋军只有八万人。谢石等先以精兵数千,在洛涧(今安徽怀远县境)打败秦军前哨,进逼淝水。又在强渡淝水时猛冲,击破秦军战阵。秦军大败,昼夜溃退,一路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死伤大半。谢安乘苻坚大败,前秦崩溃,命谢玄等率师北伐,一举收复徐、兖等六州,取得东晋王朝建立以来最大的胜利。谢氏一门数大将,显赫一时。
王谢等权贵既都聚居在朱雀桥边、乌衣巷里, 那一带府第连云,楼阁峥嵘,街上冠盖往来,车水马龙,是何等尊荣,何等繁华!可是数百年后,朱雀桥边已是野草丛生,荒凉冷落,当年的王侯府第也已变为百姓人家,尤其在夕照余辉中会使人产生“世异时殊,人更物换”(《历代诗发》)的沧桑感喟。
刘禹锡没有直说,而是借旧时归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寄托,真是绝妙的结尾。据《江南通志》载,“晋王谢故居,旧有堂,额曰‘来燕’。”刘禹锡可能从此得到启发而写下这后面两句。这首诗写的是豪门世族的没落,更反应出世事沧桑、岁月变化的感慨。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33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