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风雪属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解诗:文章憎达命,千古不关身。后世人称刘长卿为五言长城,但他在历史中,除了留下来的诗,很多地方是残缺。
一个对后世影响力极大的诗人和官僚,历代学者竟然拼凑不出他的生平。只约略肯定了他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进士,然后这一辈子都是做的小官,所谓的县尉,是县长之下的一个副手,所谓随州刺史,刺史好听,不过是一个小地方的县长。而他的晚年,不过如此。他性格刚烈,朝中无人,但是为什么没有辞官呢,一贬再贬,一放再放,直到以六七十岁可能终老在随州任上。
说起来这就是唐朝的科举制度,的确给了年轻人和读书人以出路,但普通官僚无有人脉的最大的出路不过是纳入了公务员体制,这一个饭碗不好端。刘长卿有才名,干了一生的公务员。多半是无奈。所以他生在何时,死在何时都无定论。
有一种说法,他是天宝年间的进士,刚刚及第就爆发了安史之乱。要知道在古代的进士当中,极地要等待一年才安排官职,但这一年正是国家动荡,风雪不止。他这个还没有当官的进士,就在卷入了站队和被站队。因为他到底是唐玄宗的进士还是唐肃宗的进士?
总之风雪伴随着他的一生,人家做官是步步高升,他做官是离京城越来越远,穷山僻壤。不但穷山僻壤,他任随州刺史的时候,湖北一带正在激烈的割据交战。反正你想拿薪水,就别太爱惜自己的头颅。
当下名唤芙蓉山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四川,一处是在湖南。但实际没有办法知道刘长卿在何时到过这两个地方。是安史之乱中跟随着唐玄宗到四川吗?还是在贬谪的过程中路过了湖南?
我的父亲前天和我有一席对话,他说李白那些诗人游历名山大川,他们手上哪里有那么多钱?我想了一下告诉他,古代的人游历有三种,第1种就是到处的应聘找机会,虽然口袋里不暖和,也用诗词来证明自己到此一游,第2种就是外放做官,有差事,但想必苦差多于乐差,一路上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第3种其实很难得,就是专门的游山逛水。
刘长卿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怎么看都不是游山玩水的作品。
无论是在安史之乱期间,还是在安史之乱之后,风雪行山,驿路打尖,都是饱含着现实的状态。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山之外还有山,黄昏时节,苍山影影,这是一种路途的疲劳,加上景色的壮阔,造成的苍茫之感。在那连绵不断的雪中,人家的茅草屋,是那样的渺小。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当然是这样的大雪中,听到了狗叫的声音,那是离家越来越近,就风雪之夜,唯一的人气是茅屋灯火,数声犬吠。然而又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温暖和动人。
这绝对不是刘长卿的家,万里天涯长是客,他的老家在洛阳,但此时是在芙蓉山里,他的同伴或者引路人,到家了。这是别人的家,但刘长卿因此感到了温暖,因为这也是艰难跋涉后的驿站。
他在那风雪里,品味着这暖,别人家人脸上洋溢的笑容。但是他自己的家呢?现在不很重要。因为所有有灯火,有接纳的地方都是家。在漫天的风雪中,他也露出了归家的快乐。
无论外面的风雪多么大,有家的地方就是风雪中的一盏明灯。无论风雪多么大,牵挂与相思,总是在等待的人的心里。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描写,也许只是接近那一盏灯火,也许出来的是热情的拥抱,也许是带泪的骂声,但是刘长卿都没有写。
因为一句“风雪夜归人”就够了,因为人是最重要的。怎样的团圆都是团圆,怎样的温暖都是温暖呀。这是刘长卿身在民间和底层所看到的最温暖的冬天的牵挂和现实。
这首诗留白太多,所以特别的耐人寻味。这句话成为了历代风雪图的画题。你可以只画一两只小狗,你也可以画出大团圆的快乐,你也可以画出一灯独火的等待和悲伤。无论有多么凄凉,无论有多大的风雪,这首诗透露出来的是浓浓的暖意,哪怕人未归,那灯火仿佛也永远亮着。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首诗的前两句,凝胶练而沉重。那是风雪中的写实,也是刘长卿人生和历史的大背景,他之所以能够得到共鸣,因为普通人的人生,一样的风雪也多。刘长卿一定是一个深入基层的官僚,因为这样的景色只有深入民间,这样的情怀只有与民同苦。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再这么大的人生风雪,都会有一个家等着你。哪怕是冬天的茅草屋,哪怕是微弱的灯火。这就是中国人的家的情怀。
刘长卿在风雪之中宿在了芙蓉山。至于款待的好坏,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此时都是尽自己能有。他自己的百感交集,都浓缩在这首五言小诗里。他是否想到自己的家?那是一定的。
每一扇门之后都有等待的人,每一处风雪路途,都是因为家的灯火而坚持。这是冰雪中间最根本的暖。看起来那么的渺小,但是又是那么的坚持。
这首诗既是写给天涯的游子,也是写给那些留守的人们,也是写给心中有思念的人。无论这个世界有多么大的风雪,总会有一个你要等待的人,总会有一个你想回去的家。
你是风雪夜归人,还是等待风雪夜归人?
生命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在最严寒中坚持,才开出了绵延的爱的花朵呀!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33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