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优美诗句(九首描写端午最高艺术水平的古诗词)

又迎来了粽子飘香的时节——端午节,相传我国最早的爱国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屈原,因遭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汉北和沅湘流域。当听到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于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死。为纪念屈原的忠义气节,以及他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人们每至此日,辄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端午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俗活动,既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选择九首描写端午最高艺术水平的古诗词,看看它们的诗眼在哪里?

端午优美诗句(九首描写端午最高艺术水平的古诗词)

第一首诗词:宋代陆游《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这首诗是陆游于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在家乡绍兴隐居所写。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这首诗的诗眼是“好”字,“重五山村好”,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端午优美诗句(九首描写端午最高艺术水平的古诗词)

第二首诗词:宋代苏轼《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公元1095年(宋哲宗绍圣二年)端午,这时东坡被贬惠州已经两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这首词的诗眼是“透”字,“轻汗微微透碧纨”,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一个“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还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端午优美诗句(九首描写端午最高艺术水平的古诗词)

第三首诗词:元代贝琼《己酉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这首诗作于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夏历五月初。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看到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心中感慨作下此诗。全诗委婉多姿,工致含蓄,表现了诗人贝琼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伤,也同时抒发出虽不被赏识但仍旧洒脱的豁达精神。全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

这首诗的诗眼是“笑”字,“海榴花发应相笑”,将“榴花”拟人化,一个“笑”字赋予榴花以人的情感,使得全诗生动而蕴含趣味,诗人在与榴花的交流中,借榴花之“笑”流露自己虽有才华但是不得志的情感。然而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自嘲地引用陶渊明的事迹,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

作者简介

贝琼(1314年-1379年)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

端午优美诗句(九首描写端午最高艺术水平的古诗词)

第四首诗词:宋代文天祥《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故去的人已看不见,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万里之外。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得太过遥远。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年)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

这首诗的诗眼是“从”字,“我欲从灵均”,灵均是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原”字的意思,在这里指屈原。一个“从”字,表达了诗人要像屈原那样为国尽忠。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年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端午优美诗句(九首描写端午最高艺术水平的古诗词)

第五首诗词:明代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独写菖蒲竹叶杯,莲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青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这首诗是汤显祖在遂昌知县任内所作。万历十九年(1591年),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宰辅张居正和申时行,因而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二十年(1592年)调任浙江遂昌知县,颇多善政,并有诗作讽刺朝政,关心民间疾苦。汤显祖此诗写禁止竞渡,别具一格。

这首诗的诗眼是“劳”字,“舟楫何劳吊屈来”。据载,竞渡起于唐代,至宋代已相当盛行,明清时其风气更加强劲,从竞渡的准备到结束,历时一月,龙舟最长的十一丈,最短的也有七丈五,船上用各色绸绢装饰一新,划船选手从各地渔家挑选。汤显祖认为,这样的场面过于豪华,是劳民伤财。从诗中可见:一个清廉的地方父母官,是何等爱护百姓的人力财力。但是,需要强调,汤显祖对屈原不是不尊敬。汤显祖歌咏屈原的诗句很多,其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年—1616年),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为著名。

端午优美诗句(九首描写端午最高艺术水平的古诗词)

第六首诗词:宋代张耒《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却一去不返。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张耒在端午节所作,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全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

这首诗的诗眼是“一去”二字,“忠魂一去讵能还”,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作者简介

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

端午优美诗句(九首描写端午最高艺术水平的古诗词)

第七首诗词:宋代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带着流到湘江去。

这首词是陈与义流寓邵州(湖南邵阳)时所作,时为建炎四年(1130年)。避乱天南,再逢佳节。追忆中州盛日,不免凄然以悲。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这首词的诗眼是“凝笑”二字,“戎葵凝笑墙东”,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思远意长,婉曲沉挚。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著有《简斋集》。

端午优美诗句(九首描写端午最高艺术水平的古诗词)

第八首诗词:宋代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阴深处的水洲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

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在金碧辉煌的小阁楼西,夺得锦标的龙舟获得第一名回来了。

北宋词人黄裳在端午时节看到了划船健儿竞渡夺标热烈的场面,触发了词人的诗兴,于是写下这首词。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竟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这首《减字木兰花》词作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这首词的诗眼是“震”字,“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震”字准确,重现了万人雷动的场景,可见此时已有龙舟抵达终点,因此围观的人群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划船健儿争相竞渡的豪气,能惊退万人,以豪语写豪情,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黄裳(1044年-1130年),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黄裳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

端午优美诗句(九首描写端午最高艺术水平的古诗词)

第九首诗词:元代舒頔《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

这首词蕴含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是舒頔作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这首词的诗眼是“空惆怅,谁复吊沅湘”一句,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为爱国诗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尾由情归景,景中又似有余情,大有余音不绝之意。

作者简介

舒頔(1304年-1377年),字道原,绩溪,(今属安徽省)人。擅长隶书,博学广闻。曾任台州学正,后时艰不仕,隐居山中。归隐时曾结庐为读书舍,其书斋取名“贞素斋”。著有《贞素斋集》、《北庄遗稿》等。《新元史》有传。

诗眼是诗词之眼,是点睛之笔,是指一句中或一篇中最有灵气的一笔。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一字传神,能使全篇达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3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