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心丧气”中的“灰心”,即心如熄灭了的死灰之意;“丧”:失去。整个成语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意气沮丧,失去信心。
这一成语出自明代吕坤的《呻吟语·下·建功立业》。
吕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明代归德府宁陵(今商丘市宁陵县)吕大庄人,明朝文学家、思想家。
据《明史》记载,吕坤的先祖是元末菜农,因向明军报信而立功,得到朱元璋的奖赏,并诏其回乡安居,然而朱元璋在手诏中误将“吕”字写成了“李”。至吕坤时,方上奏将“李”改回“吕”姓。吕坤自幼读书,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河南乡试第三,万历二年(1574年)殿试中三甲第50名,同赐进士出身,出任山西省襄垣知县,1576年—1577年,任大同知县。1578年—1588年,任山东省右参政,1589年—1592年,任山西按察使、巡抚、陕西省右布政使、山西巡抚。1593年—1594年,任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1595年—1597年,任刑部左、右侍郎。他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1597年上《忧危疏》劝明神宗励精图治,随后称病退休,时年61岁,归隐故里,杜门谢客,授徒讲明心学,以继往开来为己任,一时名士云集,宁陵成为名儒交流的要地。1618年病逝于家,之前将其未刊行的手稿焚烧。死后葬宁陵县。1621年追赠为刑部尚书。学者称他“所著述,多出新意”。
吕坤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实政录》《夜气铭》《招良心诗》《呻吟语》《实政录》等。另外还有《去伪斋集》等十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各个方面,都不侈语精微,不虚谈高远,只以躬行实践为本。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吕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创性之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呻吟语》。
《呻吟语》是他探讨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反映出他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与见解。他在《呻吟语》原序中说:“呻吟,病声也。呻吟语,病时语也。病中疾痛,惟病者知,难与他人道,亦惟病时觉,既愈,旋复忘也。予小子生而昏弱善病,病时呻吟,辄志所苦以自恨曰:‘慎疾,无复病。’已而弗慎,又复病,辄又志之。盖世病备经,不可胜志;一病数经,竟不能惩。语曰‘三折肱成良医’,予乃九折臂矣。沉痼年年,呻吟犹昨。嗟嗟!多病无完身,久病无完气,予奄奄视息,而人也哉?三十年来,所志呻吟语凡若干卷,携以自药。”
作者所言之“病”并非身体上的疾病,而是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困惑,是社会现实所存在的种种不足与弊端而产生的。他一方面说明自己的多“病”,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对自己多“病”而不能引以为戒的自责。自己所体验到的苦痛,他人难以理解,甚至在苦痛过去之后连自己也会淡忘,因此要记下来,带在身边,用以提醒自己、疗救自己;同时以自身的感受和反思来警示天下人,疗救天下人。此作凝聚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无穷感慨,也传达出作者对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不放弃,委婉地表达了他对《呻吟语》能有益于世人的期盼。
吕坤呕心沥血、三十余载完成的《呻吟语》,该书闪耀着唯物史观的光芒,开启了明清救世启蒙思潮的先河,先后被翻译成二十多个国家文字出版发行。
《呻吟语·下·建功立业》中有一段话:“天下之事,要其终而后知。君子之用心、君子之建立,要其成后见事功之济否。可奈庸人俗识,谗夫利口,君子才一施设辄生议论,或附会以诬其心,或造言以甚其过,是以志趣不坚、人言是恤者辄灰心丧气,竟不卒功。识见不真、人言是听者辄罢居子之所为,不使终事。鸣呼!大可愤心矣!古之大建立者,或利于千万世而不利于一时,或利于千万人而不利于一人,或利于千万事而不利于一事。其有所费也似贪,其有所劳也似虐,其不避嫌也易以招摘取议。及其成功,而心事如青天白日矣,奈之何铄金销骨之口夺未竟之施,诬不白之心哉?呜呼!英雄豪杰冷眼天下之事,袖手天下之敝,付之长吁冷笑,任其腐溃决裂而不之理,玩日月,尸位素餐而苟且目前以全躯保妻子者岂得已哉?盖惧此也。”
《呻吟语》被认为是一部处世奇书,所说的是人格修养,人格修养的境界又以深沉厚重为高。一条条隽永的哲思语录令人受益匪浅。“灰心丧气”这一成语即源于其中的“是以志趣不坚、人言是恤者辄灰心丧气,竟不卒功”。
例句:“一九一○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以后,那些领导起义最积极的分子,如赵声、 黄兴等,因为遭受了很大的损失,都有些灰心丧气了。”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42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