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已暮,露成霜,一枚落叶,一缕秋风,一场秋雨,转眼便走到了季节深处。
那些泛黄的脉络里,那些被风霜浸染的叶子,藏着季节的变迁,也藏着时光的静美。
白露蒹葭,西风霜林,芦花飘荡,鸿雁南飞,清秋的风景苍凉而生动。
很喜欢北宋梅尧臣的一首诗,“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好一幅山野清秋图,惊艳了季节,沉醉了流年。
《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很多人可能对梅尧臣不太熟悉,其实他在两宋诗坛上有着极高的声望。
当时的文坛大佬欧阳修自认写诗不及他,尊称其为“诗老”。
后来的司马光,王安石都极为推崇他,司马光甚至将他的诗当作传家宝,“我得圣俞诗,于家果何如。留为子孙宝,胜有千年珠”。
还有南宋的陆游、刘克庄对他的评价同样很高,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推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可见他在两宋诗坛上的影响力有多大了。
他的诗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描写现实生活,表现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例如《田家四时》、《陶者》、《汝坟贫女》等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还有一类就是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如《东溪》、《考试毕登铨楼》、《牡丹》等,其中不乏像“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这样的佳言丽句。
而这首《鲁山山行》更是其中的代表,历来为后世所称道。
先来看诗歌首联,从大处落笔,以“高复低”三字展现了鲁山的大致轮廓。
鲁山重峦叠嶂,连绵起伏,原本行走在这样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该是很艰辛的,但是诗人却偏偏说“适与野情惬”,正迎合了他对山野风光的喜爱。
只是短短五字,便将诗人山行的乐趣活活画出,而这也奠定了全诗明丽欢快,悠然闲适的情感基调。
再来看颔联,前一句是“千山高复低”的展开描写,而后一句既渲染了幽静的氛围,也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野趣。
诗人在幽静的小路上缓步而行,眼中所见山峰,千姿百态,雄壮的,秀丽的,不一而足。
他仿佛完全沉醉在眼前的景色中,不知不觉竟迷了路。
“好”、“改”、“幽”、“迷”,都是很平淡常见的字,但是经诗人的妙手点化,却营造出了一种极其清幽雅致的意境,可见诗人笔力不凡。
而紧接着的颈联两句,“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是全诗的高潮部分,也是最为后世所称赞的写景丽句。
霜落林空,只见一只笨熊缓慢地爬上了光秃秃的树;远处还有一群野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霜落”,“林空”,这两句互文见义,点明了季节,原本因为山林的阻隔,诗人是看不到这样的野景,但是因为霜降叶落,山林空荡,所以他才得以看见这样生趣盎然的一幕。
而原本霜落林空的深秋该是很萧条的,但有了“熊升树”和“鹿饮溪”,整个画面又变得灵动鲜活。
诗人截取了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镜头,将秋日的萧瑟和生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令人身临其境,如痴如醉。
最后的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自问自答,也颇有一番趣味。
试想一下彼时的场景,诗人在山间漫步,不知不觉中迷了路,又看到熊升树和鹿饮溪这两个画面,然后继续前行,却一直看不到人家,突然听到远处传来一声鸡鸣。
但是全诗到此结束,诗人最后是否找到人家,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整首诗来看,寥寥数语,便描绘了一幅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山野深秋图,将秋山的幽静与美好,诗人的闲情野趣刻画得淋漓尽致,句句如画,读来令人心醉。
梅尧臣在与欧阳修探讨诗歌创作时,曾提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这首《鲁山山行》正体现了这一诗歌主张。
诗中写景尤其是第三联,将秋日山林的美景描绘得宛在目前。
而最后一联一问一答中,创造了一种 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正如《瀛奎律髓汇评》中查慎行所评“句句如画,引人入胜,尾句尤有远致”。
不知你是否也喜欢梅尧臣这首诗,欢迎一起来欣赏。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43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