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在他的诗中,虽然称呼腊八粥为“佛粥”,但很明显是自己家熬煮的。
在一个风和日丽、天气和暖的腊八日,闲居在江边小村的陆游,虽然老病相加,却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他拄杖散步,与邻居闲聊,互相赠送腊八粥,为朴素的乡土人情而感动。
而同为宋代诗人的王洋,也收到了朋友冒雪送来赠送的腊八粥,
并愉快地写下这首《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之因成小诗》:
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
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
金仙托言成道时,不认饕馋借称目。
谁谓毗耶清净身,何有尘埃更须浴。
今晨雪屋梳白头,南邻与馈如素求。
未须怊怅思往昔,坐变劲峭同春柔。
铺排短韵一作戏,为君姑续岁时记。
他详细地描写了家家户户腊八煮粥,并互相赠送的民俗。
他家熬制的腊八粥,不仅有栗子、桃干、红枣、柿饼、菱角、芝麻,还有“椇”和“栭”,即拐枣和木耳,可谓是十分讲究。
而且,在品食腊八粥时,还要沐浴净身,足见其虔诚之心。
清代道光帝《腊八粥》中,吃的则是杂粮粥: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粥里主要用的是是谷子、粟米和豆子,搭配果蔬盘食用。
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的粥锅,最大的直径2米,深1.5米,可容米数担。
腊八日熬粥,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则是宫中帝后、太后与妃子们的,第三锅开始才赐给诸王、少主等人的。
清代诗人王季珠的《腊八粥》却是咸的:
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
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
各种蔬菜煮成粥,撒上薄薄的清盐,
大家团团围坐在一起,唏哩呼噜地喝着粥。
暖洋洋的太阳,暖呼呼的粥,不仅暖胃,更暖了无数人的心肠。
同是清代的诗人宋湘,也写过一首《赋得腊八粥》:
腊八家家粥,家家浴佛天。
京华今故事,岁晚昔宾筵。
粲粲香粳白,油油法果鲜。
流匙人嚼雪,托钵我逃禅。
朋酒羔羊后,辛盘柏盏前。
月名留汉古,日记趁旬先。
灶火千门煖,山钟百道圆。
含饴重鼓腹,饱食接安眠。
雪白芬芳的粳米熬煮成粥,粲粲发光,
从勺子中滑落的粥,就像雪一样晶莹。
摆上新鲜油润的果子,和象征迎新年的五辛盘,
与朋友喝粥饮宴,痛饮羊羔美酒,酒足饭饱,相对安然。
而“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人,只能自己喝一碗粥,思念远方的家人。
清·张问陶《腊八日丁未,此日自成都到家》:
去岁还家逢腊日,今年腊日远思家。
兄酬弟劝情如昨,物换星移事可嗟。
旅食一瓯怜佛粥,乡心万里入梅花。
长宵归梦分明极,社酒村灯笑语哗。
家在远方,情在心中,思念都在一瓯腊八粥里。
旅居异乡的人啊,那兄弟相会的美好仿佛还是昨日,
回首却只是形单影只的自己,只能对着梅花惆怅。
但何必惆怅呢?
明末清初的诗人葛一龙在《腊八日怀圣仆》中写道:
怀君八日语,五见十年中。
险阻贫兼病,西南北又东。
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
木末临清晓,应披看雪红。
好友分隔两地,十年只见了五次,
但只要彼此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万里,
也能举起粥碗,遥相致意,互寄衷肠。
今日腊八,你喝腊八粥了吗?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49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