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年忧喜今宵过,两鬓风霜明日新”
出自谢榛的《除夕吴子充诸人集旅寓有感》
谢榛,明代布衣诗人,“后七子”之一。这首诗为作者与友人新年羁旅,一时有感所作,表达了对除岁的豁达,和不受年纪所困扰的自在心情。
【02】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出自陆游的《除夜雪》
诗意可解为:四更天刚过,北风就送来了一场大雪,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03】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
出自吴英文的《思佳客 · 癸卯除夜》
公元1243年,44岁的吴英文在杭州任职,适逢旧历年,与家人两地相思,遂作词以寄怀:十年的旧梦无处追寻,多少个新春,我都不是在家度过。
【0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自王安石的《元日》
元日,即古代的元旦,为旧历年正月初一。
公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适逢新年,心情大好,故作诗留念。
【05】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出自戴复古的《除夜》
戴复古一生未仕,浪迹天涯,所以对新年团圆有着特殊的感情:世间万物都在告别残冬,迎接新春的到来。过了今晚,去年的不如意就结束了,明年一切会更好。
【06】
“燃灯朝复夕,渐作长年身。紫阁未归日,青门又见春”
出自无可的《新年》
无可,唐代著名诗僧。诗文大意为:从早到晚都点着灯火,年岁在逐渐增长。还没从紫阁回归,就又要投入青门了。
【07】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出自高适的《除夜作》
公元750年,高适第二次北上,此时他已经科举中第,但所授官职卑微,所以他选择了从军,并且在塞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大诗人。
旅途之中,赶上新年,高适作诗感怀。
【08】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出自苏轼的《守岁》
公元1062年,苏东坡参加制科考试,得百年第一,遂签凤翔府,离别之际,又赶上新年,便写了三首诗寄给胞弟苏辙。
此前,苏辙和苏东坡刚刚守孝归来。
【09】
“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出自卢照邻的《元日述怀》
诗文大意可解为:嫩绿的草色掩映着通往居室的小路,美好的风光惊动了四邻。但愿人生永远像新年这天一样欢乐,年年岁岁四时风物都如此新鲜。
【10】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出自孟浩然的《田家元日》
公元727年,孟浩然赴长安参加科举,新年到来之际,在农家寄宿,遂作诗写了自己的感受:昨天夜里北斗星转向东方,今天早晨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如今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在身,但仍担心着百姓。
【11】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沉冻酒”
出自毛滂的《玉楼春 · 己卯岁元日》
诗词大意可解为:莲花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在井悬冻酒,晓寒侵人之时,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
【12】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
出自杨万里的《腊前月季》
这是一首托物寄情之作,大意可解为:月季之芳香非但桃李所能媲美,更是同腊梅一起,抖擞精神,傲霜斗雪。在新年这一天欣喜地折下它来,作春花观赏,忘却了今晨还是隆冬腊月。
【13】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出自皇甫冉的《春思》
皇甫冉10岁能诗,并于公元756年高中状元,但适逢“安史之乱”,所以诗人在新年作此诗,慨叹乱世:莺歌燕语预报了临近新年,马邑龙堆是几千里的疆边。家住京城比邻着汉室宫苑,心随明月飞到边陲的胡天。
【14】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出自范成大的《卖痴呆词》
卖痴呆: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痴卖呆,意谓将痴呆转移给别人。
诗词大意可解为:除夕夜直到午夜时分人们都还没有睡意,都在祈求神灵除灾降福、大家都呆滞地等待新的一年的临近和到来。
【15】
“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细。和气入、东风里”
出自赵长卿的《探春令》
新春时节筵席摆开,笙歌高奏,大家都喜迎新年。姑娘们的纤纤素手端来的春菜盘子里有青、有细。天地阴阳交合之气就这样融入东风里。
【16】
“江上见新年,年夜听春雨。有个人人领略春,粉淡红轻注”
出自朱敦儒的《卜算子 · 除夕》
朱敦儒,“洛中八俊”之一,有“词俊”之美誉,陆游曾受知于他。这首词为词人除夕夜漂泊江上所作:在江中度过了新年,于船中听到了春雨,有妙龄的姑娘领略到了春意,将风红色的花瓣入酒,飘香四溢。
【17】
“爆竹惊残梦,寒镫照独眠。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
出自于谦的《除夕》
爆竹声将我从梦中惊醒,只一盏寒灯独自照着我入眠。风霜催促着腊月尽快过去,梅花和柳树最先知道春的消息。
【18】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出自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这首诗为刘希夷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的命运息息相关。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49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