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七哀诗》
曹植是才子,所写的诗也非常精妙。《七哀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曹植借助一位思妇对丈夫的想念与怨恨,寄托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是他深处政治漩涡中挣扎的声音,全诗很凄凉,开头写月的这句,朴素而又感人,一读之下,仿佛就看到了月色皎皎是高楼中,那伤感的思妇。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自海上升起,各地全都可见,虽然大家天各一方,却共享一个月亮,这月色,就成了连接情感的一个纽带,虽不相见,感情却相通。张九龄实在是太会表达了,“天涯共此时”,这得是多么真切的感情才能想出这样的句子。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邀月饮酒,我看到的是李白的孤独。一种无法排解,唯有影子与明月相伴的孤独感。明月每天都有,有明月的地方就有影子,李白举杯,影子起舞,李白醉倒,影子消失,孤独地让人心疼。但不是孤独的李白,也写不出这样雅量的句子,也不会留给后人月下独酌的遐想。
4、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
写这句的视角,很广很广,难道李白真的是谪仙不成?不然他怎么看到的,这俯视全长安一般的视角?长安处处月色,已然很震撼了,而千万家的捣衣声,更衬托着月色,让月色有了感情,他们捣衣,是为了远方那个心爱之人的冬衣吧?
5、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写这句的视角,很长很长,是站在历史的沧桑里所留下的哲思。今天的人,早已经看不到古时的月色——但能从历史的边角中看到古人的历史——但今天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人,也在照着今人,同时也会照着后人。月,万古如一,人,世代更替。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我以为,思乡的句子,没有比杜甫这句更有韵味了。从今天起迎来了白露节气,诗人抬头看看月亮,以为此地的月色,不如故乡的明亮,这真是以情言事了,因这一份浓浓的乡情,连月色都受到了牵连。或许,这不是感情最充沛的,但却是最有味道的,是一种淡淡茶水的味道——虽然不如饮料那么冲击味觉,但细细品来,滋味无可比拟。
7、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明月下的扬州,令人神往。再加上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的美,不亲身感受一下,实在是人间一大憾事。
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这是中秋节的应景诗句,唐代写中秋节的诗不是太多,佳作亦少,我觉得以王建的这一句最佳。八月十五月明之夜,最是勾起人的思乡之情,每个人都因为这月色而勾起乡情,虽然局外人不知道秋思当落谁家,但每一个人心中,早已经有了落脚之处。
9、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
小学学过一篇课文,叫《猴子捞月》,一群猴儿发现月亮“掉”在了水中,于是一个接一个倒挂着,在水中捞月,最后当然是一场空,猴儿们憨厚可爱,我却觉得很有诗意。水中倒映月亮,被于良史发现,捧起江水,犹如月亮“掉”进了手中,四周还有花香为伴,这是何等诗意。于良史不是有名气的诗人,但这两句诗,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人知道。
10、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水圆润如珍珠,月亮却如弓一般。这样宁静美好的夜晚,真是令人全身都舒适。
11、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白居易说,“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古代的分离,比现代更加残酷,无确定的相见之期,更没有确定的相见之地,只有明月可以共享,正因明月的存在,兄弟们心意相通了。
12、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沙滩、禽鸟、云、月、花、影,很简单的组合,却很有韵味。张先给我的印象,总像是个好色的风流老头,但这两句词,却实在让人喜欢。
1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不用多说了吧,写中秋月色的诗词,我以为,没有一个能超过这几句的。
1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心怀国家,但却屡屡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前前后后,被赋闲长达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里,他在农村度过了很久,所以他深知农村的生活,对村里的美好风光景色,也喜爱的不行,因而我们才能看到稼轩这些写田园风光的佳作。辛弃疾的农村生活,可真让人爱不释手,这不就是我童年夜晚所经历的景色吗?实在是写到我心坎里去了。
15、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佚名《杂诗》
一树梨花,洁白无瑕,一溪月色,清雅无比,仅梨花和月色,就已经让人沉醉了。这样好的风景,今夜是何人消受呢?
原创文章,作者:静水流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aigentan.com.cn/zhihuirensheng/50739.html